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7篇(精彩7篇:我的叔叔的教学设计之旅)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7篇》是一系列精彩的教学设计案例集合,涵盖了多个学科和教育阶段。这些设计充分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理念,为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无论您是一名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这些案例都将为您带来新的思考和灵感,助力您打造更富有活力和效果的教学环境。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重点是:关键是通过对小说跌宕起伏的巧妙地情节结构分析,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爱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2、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较多,不同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描写的角度、方法,人物的命运、性格也有差异,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难点应该是: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情节,分析不用人物性格特点及在小说结构和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本课灵活彩线、面、点结合方法,从结构到内容,从整体到细节,由外表到内心,由个人到社会,层层深入地分析欣赏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主题思想。
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线”一一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以点画出一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线索深入分析全篇课文,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接着从“面”上全体把握小说的人物及其作用,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从“点”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及前后态度变化,分析人物性格,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3、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组织教学,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难点突破、重点探究等教学环节,及师生双边活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理解,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可布置提前预习,可通过课上集中交流或质疑解决,抑或通过课后练习解决,以便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所以教时计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投影)
“十年思盼,天涯海角,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近在咫尺,骨肉恰如陌路人。”这付对联是对崇拜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生动概括,今天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从中会得到进一步诠释。
二、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
年轻时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于是,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终于被弃之家门外)
2、明确线索:
小说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小说的情节,可以用一个“变”字来概括
于勒经济地位经历哪些变化?
-------------明确:经济地位:穷——富——穷(明线)
随着于勒经济地位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态度变化:恨------盼------躲(暗线)
围绕这些变小说设置哪些悬念?哪些巧合:
------学生讨论:(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3、理清结构
(1)填空
开端(____于勒)——发展(____于勒)——高潮(___于勒)——结局(____于勒)
------明确: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2)小结: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对比鲜明,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构思很巧妙
4、归纳主旨:
(1)、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难点突破:
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提示: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一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二是看作者在谁的身上用的笔墨最多。
-------讨论后明确: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描写内容较多并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
2、其他人物分别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我”是见证人;一方面让“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使行文显得真切自然,同时“我”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我”的善良、纯真正好反衬了父母亲的自私冷酷,使文章更具讽刺意味;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姐姐姐夫是从侧面反映资本主社会金钱不仅左右着亲情,还影响爱情。
四、重点探究:
1、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一种人?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有表情的演读)
讨论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从语言、动作、神态、心情细节描写中可看出来;
-------从菲利普夫妇对弟弟前后不态度变化中可看出来;
-------从与“我”对叔叔的不同态度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从社会背景及家庭现状及痛苦心境中可以看出来。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提示:
1、构思上收获;
2、语言上收获;
3、认识上收获。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叔叔: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恨-----赞-----躲
六、作业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
诧异()牡蛎()别墅()皱纹()
褴褛()阔绰()女婿()嘟哝()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从题目看,“我”是线索人物,于勒是主人公。
b、作者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
c、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
d、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主要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手法。
3、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这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________关系。
4、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4、阅读第四段回答:这段文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描写。
5、第四段文字深刻地揭示出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特征?
答:
6、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7、阅读五、六、七段回答:我母亲也害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段话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8、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jié)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
诧异(chà)牡蛎(lì)别墅(shù)皱纹(zhòu)
褴褛(lǚ)阔绰(chuò)女婿(xū)嘟哝(nong)
2、d3、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
4、
(1)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怕多花钱。
(3)吝啬、虚荣。
(4)神情、动作、语言
(5)怕秘密被揭穿,多年美梦破灭,失魂落魄,心中充满恐惧。
(6)不知说什么好。
(7)虚荣心强,冷酷而专横
(8)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篇2
教学设想:
本文为九(上)第二单元第二课,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感悟·品味·赏析”。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七年级的小说单元,下启九(下)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菲利普夫妇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2.运用朗读想象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2.学会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想象法批注阅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3.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菲利普夫妇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2.运用朗读想象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拮据(jié)栈桥(zhàn)阔绰(chu)
褴褛(lánlǚ)牡蛎(mǔlì)
二、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莫泊桑。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莫泊桑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及《西蒙的爸爸》、《珠宝》、《小步舞》、《珍珠小姐》等在内的一大批脍炙人口、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2.前面我们通过《故乡》一文的学习,了解了旧中国农民、小市民的悲惨生活。那么,旧时代外国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又怎么样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看一看。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填空题:
()于勒→()于勒→()于勒→()于勒
明确:“盼”、“赞”、“见”、“躲”
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是本文的线索(明线)。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4节),盼。
第二部分(5—19节),赞。
第三部分(20—47节),见。
第四部分(48—49节),躲。
四、交流互动
1.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他们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上,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明确:“坏蛋”、“无赖”、“流氓”→“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小子”、“贼”、“讨饭的”、“流氓”
变化原因:于勒贫富状况的变化。(暗线)
2.分角色朗读20-47节,结合有关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明确:
“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
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
“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
小结: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
五、质疑交流
你怎样看待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
六、自主小结
本文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为明线,以于勒贫富状况的变化为暗线,展现了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七、反馈练习
为小说续写结尾。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同行》相关1-3题。
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附板书:(明线)(暗线)
开端——盼
菲利普夫妇发展——赞于
(态度的变化)高潮——见勒(贫富状况的变化)
结局——躲
自私、冷酷、贪婪、
惟利是图、势利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除菲利普夫妇外,其他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其他人物描写的语句,把握文中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多元解读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分析并理解文中除菲利普夫妇外,其他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交流互动
(一)本文有哪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只有两处:
第一处:20节:“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
景色静谧,色泽美丽。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欢乐的心情。
第二处:48节:景色黯淡,烘托出菲利普夫妇失望、沮丧的心情。
环境描写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二)文中除菲利普夫妇外,其他人物有什么特点?他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关于于勒: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2)关于“我”
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3)关于姐姐和女婿
他们的婚事以金钱为转移,说明不仅菲利普夫妇崇尚金钱,拜金主义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追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明确:
提示:小说的主题在谁身上体现的,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追问:那么,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
(三)本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明确:
(1)金钱关系说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所以,按这种解读,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
(2)虚荣说
小说通过展现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爱慕虚荣的社会风气。
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仍然是菲利普夫妇。所以,按这种解读,主人公也是菲利普夫妇。
(3)同情说
作者并非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菲利普夫妇。他们并非大奸大恶,只是被社会爱慕虚荣、拜金主义的风气所腐蚀,作者是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
同时,作者也表现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
按这种解读,主人公既有菲利普夫妇,也有于勒。
三、自主小结
本文环境描写虽然简略,却极妙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其他人物或衬托主要人物,或为线索人物,也是表现主题不可或缺的人物。而对于本文的主题,则可以尝试多元解读。
四、反馈练习
用几句环境描写来衬托你考试失利后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行》剩下的题目。
2.阅读莫泊桑的小说作品《项链》,分析主人公及其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储备点:
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2、能力培养点:
⑴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⑵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体验点:
⑴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⑵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及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教师不局限于使用信息技术,还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展示课题。看画面,谈感受,读课题。运用温馨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课前热身大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和需要掌握的字词(需要学生回答的先隐藏起来。)学生抢答。迅速地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梳理情节大屏幕展示于勒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待学生归纳后,出示课件。根据教师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准备抢答,填写于勒个人简历。以于勒为线索,了解故事情节。品析人物教师提问:在于勒身世变化的同时,他的亲戚变没有?其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找出描写印象最深刻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可以读,也可以演,并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品味人物,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提炼主题教师提问:
1、本是兄弟,关系怎么会忽好忽坏呢?
2、作者想通过于勒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展示板书。学生可以立刻回答出:这一切都是因为──钱。
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谈出最深刻的感受。
和教师一起完成板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升华感悟教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你想对谁说?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引导学生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拓展延伸请充分挖掘你的想象力,续写语段:
哲尔赛岛到了,菲利普一家正准备下船,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喂,菲利普!”………发挥想象,续写语段。(课后完成)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用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可以是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并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的课前热身和梳理情节的教学环节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前热身就“寓学于乐”,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梳理情节就由难而易,品析人物就因繁就简,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胜,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更能体现课改精神。
【教学点评】
信息技术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点评《我的叔叔于勒》
一、现综合的课程目标
在新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我的叔叔于勒》这一案例从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二、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根据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全面的、综合化很高的教学目标,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课文情景的理解。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而且各任务及其教学环节切换比较自然,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理解、和体会。
三、服务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求
本案例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上述多种教学目标,并服务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原则:
1、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显示文学常识和生字词,可以快速地检查预习情况。
2、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支持学生发言。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板书,深化主题。
四、本案例亮点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2、通过个人简历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弄清故事情节。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升华感悟”这一环节。
4、板书设计好,课外拓展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篇4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评价的能力。
2、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4、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新阅读、深入体验。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和谐温馨的亲情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普遍厌烦理论性的讲解、分析作品,热衷于创新活动,张扬个性。所以,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并且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了解了具体的环境。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演员招聘会来深入了解人物。
二、准备应聘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十二小组,四大组分别分析于勒、菲力普、克拉丽丝、若瑟夫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应聘演员,(第一环节:自我介绍;第二环节:表演技巧。)演出“巧遇于勒”片段。
三、招聘演员
1、自我介绍
考查演员对剧本的熟悉程度。所以,演员必须以剧本中的人物为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例如,准备竞争于勒这一角色的同学可以这样介绍:我叫于勒,法国哈佛尔人。年轻时不懂事、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我被家人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到美洲。到美洲后,我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做买卖发了财,本打算回到祖国赔偿哥哥的损失,过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商战中,我残败!一夜之间我破产了,沦落街头。还是一位好心的船长看在同是法国人的份上,收留我在他的船上卖牡蛎勉强维持生活。哎,晚景凄凉呀!
2、表演技巧
演员选择某一细节进行表演,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
3、最终裁定
全体学生举手表决,最后裁定胜出者,淘汰落后者,确定演员名单。
四、准备演出
应聘上的演员准备演出:设计好动作、神态等,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写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想象一下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五、购买门票
按照交短文的先后顺序排好座位。
六、检查门票
各组口头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检查门票的真伪及优劣。
七、正式演出
各位演员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深入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八、评价小结
1、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或某一环节做一个简单评价,或者畅谈感受,或者提一些意见建议。整个环节学生自己先以书面形式评价小结,再用口头形式展示。
2、学生畅谈对于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的认识。
九、分析主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课主题,并将分析结果在班上交流。教师稍加总结。
十、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整节课完全沉浸在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中:参赛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语言、神态都是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购买门票环节大大激发了各小组的创作热情。评价小结环节又使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分析主题环节更使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而全新的理解。
板书设计:
于勒
怕
盼
遇
躲
教学分析与反思:
本教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并用语言、表情等来激励学生,切不可求全责备,以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整个准备、招聘、演出、评价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可以在总结或小结的时候,适当地补充、点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曲折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把握曲折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面对滚滚红尘中的物欲横流,有人却玷污了人世间的亲情,亲兄弟形同陌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欣赏一下他笔下的亲情是怎样的呢?
二、介绍小说文学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三、作者介绍
莫泊桑: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下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米龙老爹》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四、朗读
1.听范读,明确字音。
2.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
重点讲解:
①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②糟蹋:这里是浪费的意思。
③褴褛:(衣服)破烂。
④恭维:为了讨好而赞扬、奉承。
⑤计较:这里是争论的意思。
⑥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而增长。形容发展得很快。俱:一起。
⑦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犹豫,不能做出决断。
⑧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各:说出。
⑨郑重其事:形容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五、整体感知
(一)确定小说的主要人物
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明确:是菲利普夫妇
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二)自读思考,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1.围绕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来述说情节:
(1).从“我”的角度、按照原文的顺序复述。
(2)从菲利普的角度、按照心理变化的顺序复述。
2.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3.探究: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
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
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六、作业
抄写巩固字词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字词及小说基本常识导入。
二、在文中圈画关于“于勒”“菲利普夫妇”和“我”的描写。
三、分析圈画的描写,分析归纳人物形象
(一)于勒
1.了解于勒的经历。
文章写了于勒的哪些事?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将文中直接写于勒的语句挑出来。
根据选出的语句,复述于勒的事情。
参考:于勒是有着这样经历的人:年轻时浪荡败家。中年时闯荡发达,老年时穷愁潦倒。
2.悟读对于勒的称呼。
快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评价和称呼。
明确: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的,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讨饭的,
3..菲利普夫妇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明确: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恐怖——希望——恐怖、仇恨,这源于于的占钱——有钱——没钱
5.从他们的变化来看,菲利普夫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贪婪势利
6.了解了于勒这个形象,你对他有哪些评价?
明确: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
于勒只是一个不善理财而决非薄情寡义的人,从他经济稍有好转就写信表示还钱、表达怀念,破产后卖牡蛎而不是回来拖累哥嫂都可以看出。
(二)菲利普夫妇
1.分析描写,把握性格特点。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明确:自私自利
(2)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明确:唯利是图
(3)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明确:虚荣
(4)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明确:唯钱是命,虚荣
(5)不安、瞪、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就……就是我的弟弟呀。……
明确:冷酷
(6)“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7)“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明确: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8)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明确: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2.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我们是怎样认识的?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他们在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来体现的。
归纳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明确:虚荣、冷酷、势利、刻薄,自私。
3.纳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特征:
明确: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性格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三)文中的“我”
1、“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2.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2)心疼叔叔;
(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3.“我”在整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者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4、小说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①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②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增加亲切感。
③第三人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灵活叙述。
四、探究主题。
1.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不变的又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是“钱”;变来变去的原因是“钱”;其中不变的还是“钱”。
2.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造成的。
小结: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
五、拓展延伸,树立正确金钱观
1、你如何看待亲情与金钱?
明确: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2、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明确: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作业
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占钱——坏蛋、流氓、无赖
有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没钱——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开放性与启发诱导式。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猜测质疑
1、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2、体会文中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3、导入:概括你阅读小说的以有知识,你认为本节课我们应该探究什么问题?就这篇小说你还有何疑问?
二、梳理问题,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生大胆猜测与质疑。将问题分类,按由主到次的顺序解决。
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
于勒:生活贫困、狼狈不堪
“我”:善良、有同情心,没被金钱腐蚀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不同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三、探究小说主题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小人物的辛酸,表达了作者渴望真诚平等的人际关系。
四、拓展延伸
设计两道习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基本语文能力)
1、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出一则上联“十年苦盼天涯咫尺亲人好似摇钱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一则下联。
2、假如在船上遇见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菲利普夫妇又该如何表现?让学生尝试即兴创作并表演课本剧。
五、布置作业
1、选作题:
请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接着续写小说的结尾。
(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能结合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2、必做题:
要求学生每人课外至少阅读莫泊桑的一篇小说,如《项链》、《羊脂球》等。两周后开莫泊桑的读书报告会。
(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写作,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整体感知莫泊桑小说的'艺术魅力。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的:
一、以“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为指导,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领会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通过分角色朗读,领会人物性格,理解主题思想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小黑板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作者、作品
二、熟悉故事情节,初步领会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介绍作者,小说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书“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揭示此主题的文章《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参加了普法战争。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深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如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好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听录音范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
1、菲利普一家为什么每带星期天就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是什么?
2、接到于勒叔叔的两封信后,全家人是如何评价于勒的?
3、在去哲尔赛的旅行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在旅行返回中,全家人为什么改船只?
明确:班级讨论,参考“课文点评”中的段评部分,具体的旁批可暂不引用,在分析文章内容,人物性格时再作参考。
盼于勒开端
赞于勒发展构思巧妙
遇于勒高潮情节曲折
躲于勒结局
中心线索––––––––于勒的贫富变化
故事情节安排巧妙,以于勒沦落、暴发、再沦落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船上的突然相遇,于勒的穷困潦倒再度成为全家人恐怖的紧张情节,故事大起大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分析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第一次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欢快的心情
第二次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上船时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布置作业
1、作品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主要人物是谁?
2、思考:青年小公务员向二姐求婚这件事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分析作品题目与主要人物
二、分析人物性格,以菲利普夫妇为主
三、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分析文章
讲述:这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主要人物是否就是于勒?作家对于于勒的描写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回答,明确: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表示主要人物。
“我”早作品中起什么作用呢?回答,明确。“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角度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和喜怒哀乐。然而,作品对“我”的描写也没有多少笔墨,他也不是主要人物。
此外,菲利普的两个女儿,女婿,显然是次要人物。写他们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有深化主题作用。在情节的发展中,因为婚事才引起旅游,也才有发现于勒的机会;在反映主题方面,小公务员看了信,相信自己也会攀了富亲而阔绰起来,这从另一方面在更深的意义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本质,即婚姻关系也是金钱关系。
作者着意刻画的是菲利普夫妇。对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以被资本主义社会腐蚀透了。于勒三次变化着的身世,使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变化了三次。
菲利普夫妇反复无常的变化,原因是金钱。富在天涯盼相聚,赞词满口“骨肉情”;穷到眼前不认亲,惊恐咒骂“避瘟神”。在那个社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小说在对人物刻画中也注意了细节描写
1、作者安排吃牡蛎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意表现菲利普钦羡阔气,风雅,想挤进上流社会的心理状态,同时为后文吃牡蛎,遇上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了准备。
2、小结结尾,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安排这个细节,不仅表明于勒地位的低下,生活的艰辛,也表现了孩子的纯洁和善良,同时菲利普夫妇的嘴脸南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也充分冰箱了作者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纯粹金钱关系的批判态度和憎恶之情。
三、辨析词语
1、恭维恭敬
2、郑重慎重
3、端详端量
4、阔气阔绰
四、完成课后练习四
五、按“积累与联想”七,写一篇短文。要求:按人物性格,联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