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7篇(《长安三万里》七篇深度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7篇,深刻探讨了这部古装剧的情感、历史背景和演员表现。本文将为您呈现丰富多彩的观后感,带您深入探索剧中的故事情节、角色性格,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生动再现,为您提供一场精彩的视听之旅。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7篇(《长安三万里》七篇深度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1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我想写一篇观后感,保留、纪念。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2

看了《长安三万里》,零零散散的回忆汹涌而来。先是儿时学的各种古诗,当时只忙着背诵默写、了解诗意,对写作背景也仅仅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的了解历史,也没有真正窥探过诗人的风骨。而后是各种熟悉的大唐诗人名字接踵而至,比如贺知章、岑夫子、王维、孟浩然、崔颢等人物形象再看完电影后一下子鲜活了,人物关系再整理之后终于理清晰了。还有学习强国上总考的一道题:唐代三绝指的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和裴旻的剑,这下脑海中都有形象了。

最后还有一些熟悉的场景,比如胡姬酒肆、古诗词路、长安建筑等,年前刚看了大唐不夜城完美复刻版,也帮助更好的了解了大唐盛世的繁华,以及经历了开元盛世的`诗人凭着心中的那股劲暮年后还有壮志未稠或忧国忧民之心。先前对高适的了解只停留在“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有熟悉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现实主义诗圣杜甫、田园诗佛王维,却不知他们人生的经历与仕途的坎坷程度,现在终于能了解一二。大器晚成的高适如何成为大唐中功绩最的诗人。有才有财的李白为什么不适合入仕途,为什么要成为赘婿,为什么入道寻求修仙之道,共情《早发白帝城》流放夜郎途中大赦天下的喜悦。少年杜甫聪慧可爱,青年杜甫还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凌云之志,但因野无遗贤的政治原因无缘科考入仕为官,一生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安史之乱后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靠好友接济度日,因此晚年才有“喜欲狂”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梨园三剑客,初遇时境遇各不相同,因时局因不同的选择,也有了各自人生的轨迹,最终都回归人世间,转眼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看完电影也有一种感受,明白了教育的滞后性。最近比较流行的句子“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当看到教室里的学生,也想到了儿时的自己。必须去经历、去感受,让人生有更多的体验,才能更好的把搁浅的知识记忆复苏,成为自己身体里的一个闭环。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3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后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自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文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现在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为孩子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4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5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

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6

进入影院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就告诫同往的儿子,这部电影虽然是部动画片,但是未必你能全部看懂。果然,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他就忍不住打开手机用百度搜罗关于唐朝的各种人物史料。但是电影画面中所表现的中国的山河之美,唐诗意境之美,渐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那些在课本上出现过的人和事,尤其是曾经反复吟诵的唐诗,借助动画这个载体,融入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使它们在大银幕上重新“活”过来,这让孩子暂且放下了“不懂”——那些因为缺少知识背景和人世阅历而导致的暂时的“不懂”。

然而,历史文化十分立体,它并不仅仅是课本中的某张图或某首诗,诗的背后承载了很多精神和故事,正是这些精神与故事打动了我们这些文艺中年,同时,也能把力量传递给懵懂的下一代,延续到更多人身上。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爷爷就是名将,身怀祖传绝技“高家枪法”的高适,唯一一次能够凭借高家枪法扬名立万的机会,是在玉真公主的舞会上,但是,在玉真公主的眼里,这种上阵杀敌的枪法,远远不如王维弹奏一曲舒心,高适只能黯然离场。但是他能读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里没有缠绵的离愁,没有凄迷的别绪,有的是雄壮的离歌,有的是对前途的期许。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李白是商人家庭出身,在唐朝就是社会上的“下等人”,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只能倚靠贵人推举?李白才如谪仙,为什么还要屡屡站在官府门口等待垂青,卑微地吃闭门羹?但是孩子能够体味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里的踌躇满志与自信洒脱,体味到诗人对于实现抱负毫不掩饰的喜悦之情。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暮年李白会和天下大势相悖“站错队”,永王几顾庐山,一代诗仙就此成为他的幕僚,居然以自己璀璨的才华为永王写了11首颂歌,随着永王反叛伏诛,李白也因此遭殃。但是孩子告诉我,他牢牢记住了李白说的一句话——“壮士暮年”,因为这四个字,他感悟到了李白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超越世间的规则所进行最后一搏时的'无比辛酸,他也能够领略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快与如释重负。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高适忠心报国一辈子,却要被皇上怀疑,派程公公深夜“监军”,在战场展开与紧张的战事并无关系的调查?孩子也不懂为什么高适把分明属于自己的剿灭敌军之功名拱手让给后来的将军严武?但是,他读懂了“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中透出的那股清冷的铿锵之气,黑夜将白日里战场的激烈全部掩藏,夜色下孤冷的勇士总是更令人生畏。

望着被战火波及的黄鹤楼,高适的童子说:“黄鹤楼已经毁掉了。”高适说:“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片尾画卷中出现了众多与长安有关的诗,由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用不同的方言朗诵出来。“只要诗还在,书还在,长安就一直在。”正是《长安三万里》里中用璀璨绚烂的画面诠释的诗句,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穿云破雾而来,如此强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7

《长安三万里》最近非常火爆,很多人看后评价很高。我是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关于高适的文言文了,学生给我介绍了这部电影。于是周末抽空将电影看完,感触很深,虽然知道结局,但是看着看着产生了很多共鸣。这部电影很适合中青年去看。很多人对电影中李白吟出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印象很深。我们看到影片里面的人物都是在追求“大鹏展翅”的一天,然而真正“扶摇直上”却是充满艰辛,很多人甚至一生都是没有成为“大鹏”。然而每一个人物都在努力,都在“扶摇”而上……

唐诗宋词我们从小都在背,我们也是上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或许我们都很认同,但是背完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很难有直接的“接触”,很难体会那一首首诗歌的真正意境和思想。当我们观看《长安三万里》时,尽管是动画片,但是我们还是被诗歌的力量和魅力所折服。这些人物虽然只是动画,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确实在大唐的盛世和长安的`繁华中闪耀过,因为留下的`那一首首唐诗就是佐证。电影看着看着,我们会发现原来每一首唐诗都是那个时代人物的心路历程,记录他们的悲欢离合、慨叹顿悟、生活遭际……最终这些诗歌和这些人物都定格成大唐盛世的优美图案。

《长安三万里》里的人物都在追寻成为那遥远的“大鹏”。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站在世俗的角度上似乎只有高适大器晚成,功成名就并且最终“封侯”成为诗人中功业最高者,做到了“扶摇直上”。然而这只是我们从实际的得失和当时的处境名誉思考。尽管片中的李白仕途不顺,放荡不羁,一度落魄,甚至成为阶下囚,但是李白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诗仙”地位谁能撼动?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谁能到达?

我们看到他们在梦想成为“大鹏”,渴望“扶摇直上”。无论李白的浪漫不羁,还是高适的务实坚持,他们的这些精神早已幻化出无形的“翅膀”。他们已经成了在中国古典诗歌和历史中“翱翔”的“大鹏”。他们不懈追求的人生就是在“扶摇直上”。

★其他类似内容

12022云课堂观后感作文7篇

2022云课堂观后感作文7篇

2022年,云课堂迎来了新的高潮,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为您带来7篇关于2022云课堂观后感的作文,通过不同的视角和体...

查看剩余 86% 2022云课堂观后感作文7篇

2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7篇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7篇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7篇》是一系列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题材电影的精彩评论集萃。本系列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观后感,从不同角度剖...

查看剩余 81%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7篇

3孩子心理教育讲座观后感7篇

孩子心理教育讲座观后感7篇

本次孩子心理教育讲座观后感文章集,旨在探讨家长与教育者如何更好地理解与引导孩子的情感与思维。通过七篇观后感,我们将深入探...

查看剩余 76% 孩子心理教育讲座观后感7篇

4红色教育基地观后感参考7篇

红色教育基地观后感参考7篇

本文为您带来七篇关于红色教育基地观后感的精选文章,将深入探讨不同人士在参观这些历史纪念地后的心得体会。这些文章将帮助您更...

查看剩余 85% 红色教育基地观后感参考7篇

5青少年网络素养观后感7篇

青少年网络素养观后感7篇

本文聚焦于青少年网络素养观后感,将为您呈现七篇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文章。通过这些观后感,我们将一窥青少年对网络素养的独特见...

查看剩余 74% 青少年网络素养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