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最新5篇(细雨中的呼喊:五篇读后感)

《在细雨中呼喊》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起伏。通过主人公李卫国的生活经历,作者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以及社会变革对个体命运的影响。这五篇读后感将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阅读体验。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最新5篇(细雨中的呼喊:五篇读后感)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1

在看过研究生会读书推荐“线上书香,你我共阅”系列公众号文章后,我阅读了《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这部作品中作家对命运进行了深刻的解读,独特的阐释,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批判,整部作品真实而准确地展现着"文化荒原"时期人们情感的绝望。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2

读毕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突然感觉被人抛弃真可怕,特别是被自己的亲人抛弃。

孙光林做为故事的叙述者和最终的回归者,让他重温并饱尝了那个特殊年月带给他的辛酸。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爱似乎都被无形的枷锁禁锢着。无人敢多说一句,也无人敢替别人操心,只要一不留神也许就被戴上了一顶莫名其妙的帽子。因此,全村人特别是无事可做的妇女们,无聊致极的搜索着村里的新闻,然后以最快速度传遍大街小巷。悲哉!可怜的妇女们!孙光林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出生在一个将爱包裹的时代,一个一穷二白的家庭。这些征兆就注定他将接受命运不平等的待遇,难以揭锅的日子,是他的父母再难负担这三个孩子,于是他被送出了,离开了他也许挚爱的父母和依然眷恋的故乡。

他第一次被抛弃!在他的心中是一种无形的伤疤,时时隐隐做痛,让他追忆起那过往的日子。新环境让他有了暂时的归宿,就在他心中刚要滋生家的温暖时,一个晴天霹雳,对准了他的后爸。因犯错被别人揪住小辫,再难做人自杀而死。随后他多病的后妈,也是最信任、理解她的人也离他而去。他陪妈妈带好物品来到码头,本以为妈妈会带他一起走,可妈妈却独自一人上船,让他留在岸边,等着船慢慢开动,妈妈已消失在茫茫迷雾中时,他才恍悟到自己被妈妈抛弃了。爸爸走了,妈妈也走了,自己还是个孩子,他无法想象今后的生活,诺大的地方却无法被容纳。昔日美景越发显得惨淡,海上依旧托起的红日,此刻焦灼着他稚嫩而脆弱的心。在迷茫和惊恐中,他哭了,没有底气也没了勇气。他知道,心中勾勒的美景图宣告破灭,他又一次被抛弃。

他想到了南门,那个离开已久的家乡。不知故乡是否风貌依旧?他是否还能找寻旧日住所?阔别多年的父母还能否接受他?但无论如何,他心中还燃着一丝希望的火光。于是背起重重疑问和沉甸甸的希望,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踏上了返乡寻亲的路。一路群山逶迤,静水流深,他已顾不得欣赏,心中寻亲的信念取代了一切。细雨中,追寻儿时记忆,一路演绎着儿时嬉戏欢快的场面,因为只有想着这些,才能销蚀心头的恐惧。突然,他看到远处有一处活,这更是燃起他心头的希望,心中对家的呼喊越发强烈。走进一看,他的哥哥和弟弟正批着床单跪在地上,周围摆着的物品像是刚从大火中救出来的,一个女人和一个瘦骨嶙峋的男人也跪在那里,男人的嘴里不断的说着:“这活真壮观啊,真壮观!只不过这代价太大了”!他于是走上去说:“我要找孙广元”!(他的爸爸)亲人相见已不相认,“物是人非事事休”!

故事就在这似完非完中结束了,留给人无尽的思考。最终他依旧面对被亲人抛弃的惨局,故事虽没直接写出,但从整个家庭的遭遇中我们可以推断,虽然他历尽艰辛,心怀希望的找到了亲人,但亲人依然无法承担养育他的责任,他又一次被抛弃,被命运抛弃!起初的我无法理解这种命运的捉弄,孙光林似乎是那个时代一切不幸的化身。他的遭遇让我心痛,怜惜。是时代将这个孩子折腾的遍体鳞伤,像恶魔一样吸蚀着他身上的营养,使他心力交瘁,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就这样自我消逝在一个特定环境中,或许多年后他会走出这段阴影,但他走不出这个时代!一个将爱包裹,人性伪装的时代!悲剧的结局,往往给人最深沉的感动。抛弃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抛弃,你就会永远的被接纳。不要太过奢求,因为人总是难以满足。知足常乐!当岁月的痕迹已悄无声息的在你脸上雕琢,当你的内心已拥有足够的豁达和睿和,你会霍然发现,早有一朵圣洁的小花在你心头静静绽放,发出圣洁的光芒!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3

回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当初的情绪,只剩下了外壳。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细数过来,我读完《在细雨中呼喊》已半个月,现在脑海中只剩下粗略的情节和模糊的脉络,但此书给我的触动,是永不可磨灭的!余华在书中以“我”(孙光林)作为第一人称,回忆着对哥哥孙光平、弟弟孙光明和父亲孙广才在老家南门生活。其中,“父兄间的矛盾冲突”、“孙光林中学时代的生活”、“孙家的历史”、“孙广林与养父母的生活”共同构成全书的主要情节。余华总能以最平淡的语言,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看到底层人物的命运,看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在一个个情节展开后,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全书的第一章讲述了“我”与哥哥孙广平、弟弟孙光明、父亲孙广才微妙的关系,在三兄弟互相残杀的过程中,“我”变得沉默寡言,成为饱受欺凌的对象;之后,“我们”兄弟三人同时喜欢上少女冯玉青,在一系列的争风吃醋后,冯玉青爱上了村里的无赖少年。余华这样安排的情节,在我看来,无非是为小说增添些许的灰暗,在为少女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反衬出“我们”三兄弟的贪婪,丑恶。命运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在余华笔下的动荡年代,我们只能透过书中的人物,感受他们的喜怒悲欢!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父亲是个反面形象,没有一般的慈爱与关怀,在欲望的驱使下,他与哥哥同时爬上了村里寡妇的床,在背叛与不忠下,又与母亲“长凳之交”生下了“我”(孙光林),他爱慕虚荣,虚假的背后希望政府的表彰……懦弱、贪财、好色,这样的形象让我不敢相信,他的原型是谁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类人群。在我看来,作者是为了突出那个时代人性的丑恶,在篇幅很小的情节中,万不得已才把“父亲”(孙广才)写成这样的!

在书中,“我”的中学时代显得尤为独特,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的中学时期也伴随着低俗与不堪。好友苏宇的心理畸形导致自己的锒铛入狱,师生恋……

虽然情节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但却能在诙谐与昏暗中,引起人们的共鸣。在读完书中的一二章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控制”的含义,父亲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成为禽兽不如的形象,“我”的好友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沦为狱中人。在某一学说看来,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自我约束中构成了人们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够擦除道德上的污点!

若论全书最精彩也最哀伤的情节,莫过于“我”与养父王立强和养母李秀英的艰苦生活了,在遭受父亲与兄弟的排斥后,“我”被送给了陌生的人家,虽然“我”的父母显得平淡无奇,带养父母的形象却光彩照人,养父王立强是真正承担起养育“我”的“父亲”,他比亲父完整,也充实,他的思想对“我”有着包容,在文中后篇——他的后悔中有所写道:“最后凄厉的自杀着实使我始料未及——这不过只是一个女人引起的,”我“不能想象他对于那时幼小的”我“有多大的打击,但”我“的命运确实随之改变……”此外,还有一个半生都在床上的养母是“我”精神的寄托,她对于“我”的信任的源头令“我”在后来回忆都值得感激。在小说的尾声,“我”的养父母在离去与死亡中,奔向自己的家乡,不知家在何方,不知父母在哪,却只能够“在细雨中呼喊”!

悲剧的结局,往往给人最深沉的感动。抛弃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抛弃,你就会自立自强。太过奢求,往往不能如愿;知足常乐!方可活的安心。当岁月的痕迹已悄无声息的在你脸上雕琢,当你的内心已拥有足够的豁达和睿和,你才能发现自己的人格发出圣洁的光芒!

余华笔下的村庄,安逸平淡却裹挟着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我”虽然沉默寡言,逆来顺受,却避免不了被送人;哥哥因为父亲的暴行而割下他的耳朵;弟弟因救人而牺牲却成为父兄二人攫取荣耀的工具,在无尽的丑恶与不堪中我们才能感受到“我”面对漂亮女生时的紧张与不安,养父母对“我”的疼爱,人世在变,沧海桑田,唯一不变的只有规律。余华以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却很普通的笔调,描绘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供人哀叹、供人唏嘘、供人荡气回肠!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4

如果说余华的小说以前只能是影响我,那么现在已经左右我了,不折不扣。

我是在逾近20岁才看了这本书,我发觉我竟然无法一口气读完它,我只能读读想想停停,以至于忘掉了主角是他还是我。

我终究是没有那样的时运,生活在那个年代,有那样的祖父,父亲和继父,母亲,哥哥和弟弟。生活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未尝不是一种劫难,我曾以为在细雨中呼喊的是个人,最后明白,呐喊的是时代,是生命,是贫穷,是魂灵。

所以我发觉我的生活和我想的事,我所写的东西,未免都太过狭隘了,如果是可以选择,我到希望我的童年也是贫穷、落魄、颠沛流离,其实除此之外,我委实是想不出还有什么不同的,我一样的渴望友情,一样对一切美的事物充满着渴望,对一切丑的、沦落的东西失望透顶、唏嘘不已。然而正是因为贫穷和时代的滑稽,才能真正的让我们直面孤独,是的,就如同那个等待小伙子来爬床的寡妇一样的孤独。至少于我,和他有过同样的孤独,所以每每读到我也有的场景,我只能合上书,默默的回想着,甚至对余华虔诚的战栗着,现实尽是如此,丑陋不已,却毫无消极。

总是有那么样的一些丑陋,是相对于教条而言的。

其实,那并非正的丑陋,只能算作是不伟大而已,自然不必赞扬,但是更无须批判。

现在来看,我知道我是根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我只能透过已有的感慨,念头,经历,和朦胧的臆断来揣测每个人的意图,我越来越觉得我是能理解父亲的,比如他爬寡妇的床,那般的对待祖父。而数年的教育使得我不能原谅他,或者自己不能让自己原谅他,他即便丑陋滑稽,也终究不是他本身的丑陋。

在细雨中呼喊,有人说是在将童年,但意义却早已超越了童年的范畴,里面的每个人都是主角,我喜欢每个人物,我也向往那样的环境。

也只是想想而已,他们所有人都不肯离去,在细雨中呼喊,内容不一,表情各异,有的在诉说,在抱怨,在咆哮,在啜泣,尽管如此,主角也该是微笑的吧,再多的不幸、贫穷,可是,他确是有着完美的生活。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5

被细雨蒙蔽了好几日,仿佛不再转晴了。桌上这本《在细雨中呼喊》正应了此时的心情。初看书名,马上以为是一部励志的自传小说,大概会讲述主人公如何摆脱很多羁绊和困惑,不断突破自己,且带着美丽的眺望不断前行……

但,黑夜、寂静和惊惧扑袭而来,无情地打碎了我的悠悠思绪——开头便是一个孩子独自面对着女人的哭声和死亡,和着雨声,衬出一片无边无际的孤独。

接下来主人公与睡眠的搏斗使我回忆起童年,自己也会在夜晚极度惧怕的时候喊起父亲,直到他答应的声音传到耳边,才肯安心回到梦乡。

梦乡?我在想,主人公有没有一块真正的“梦乡”——能够依靠,能够卸下一切,能够被怀抱的地方?我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是多么地被弃绝,这相比孤独而言,可能是更深一层的心灵困境——犹如把你关在暗室中还加上几把枷锁一般。孙光林常常是无助的,仿佛一艘孤舟拼闯于茫茫海浪之中的。

揪出小说里的一个个事件,其实是十分震撼的。但是作者偏将这些震撼塞入一堆琐碎的记忆中,使之不能如重锤直击人心,而是像一场细雨浸透我们内心的每一个地方。我想这正是这部作品魅力所在之一。他通过片段式的叙述,大量细致的描写和内心独白,向我们缓缓绘出孙光林壮阔的童年历程。

细雨,首先使我想到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和羁绊。更恰切的说法是,我们反而“沉溺”在羁绊之中的状态。

多少次和自己的初心背道相驰却习以为常?多少次往更深处走却无法自拔?

多少次被细雨蒙蔽。主人公年纪如此之小就被打骂,压迫甚至抛弃(离开南门,被领养到孙荡小镇),若把他的家庭困境当做细雨的话,他大概就是处在被蒙蔽的状态了。一个那么小的孩子能做什么呢?只不过是些无谓的反抗,最终他也只能顺从于成年人的世界。

然而我们是没有被残酷地压迫的,我们大都只是“惶惶”地面对着一样东西——电子产品。我想少年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做正事的前几分钟,还沉浸在网络的情感消费里,还沉浸在各种诱惑和爽快里,不到那个时间点就不会停下,更有甚者百般拖延。

现在一上网,便是各种把未确定消息形容得天花乱坠的文章;时不时也有抖音“中毒”的熊孩子闯出了大事;或者靠美女来吸引眼球、外强中干的软文。在网络世界笼罩下的我们到底怎么了?或者应该说,在各种网络垃圾的“细雨”中,我们可否愿意主动脱身,寻找自己的本来的方向?

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余华为这部波澜壮阔的回忆著作定下的名字,因而我特地寻找了全文为何而呼喊。

是对人性冷漠的不满,对成长的渴望,或是对性的幻想,对孤独难以挣脱的愤然?我不敢确定。也许都有。我们可能不会经历小说中各种残酷的情景(如王跃进的婚礼变成了闹着上吊的悲剧),但是总有些东西也需要我们首先去呼喊,在呼喊中挪动自己的步伐。

轻浮,暴露,哗众取宠。这是当代网络显而易见的特点。我们事业之余几乎被网络占据,故而有必要去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让其过分地受到污染。

也曾经十分沉迷于语聊软件,而在我看来,这正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益远的真实写照。当可爱萌音、御姐音、女汉子音在耳边响起时,心脏突突直跳,仿佛已经占其为己有的快感使自己流连忘返。现在回忆起来,几乎全是毫无质量的N人胡聊瞎吹。但是现在点开那个软件,尤其在七夕那时,我仍然会感到震惊。

震惊有三:一是过早地走向成熟的孩子,二是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三是他们能如此轻易的放下防备,去进行网络交往。

简单回忆一下,七夕的语聊房间大都是关于处对象的,点进一个约三十人的房间,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已经成熟的交友模式。与非诚勿扰相似,一号麦是主持人,二号到七号通常是很有意去处对象的“小姐姐”“小哥哥”,八号就是流动的了。主持人问,八号答,有意者爆灯,私聊相处。若是一群二十岁的青年这么做倒没啥可说,可是细细了解,很多还在十二岁左右啊!而且十二岁的为十八岁的爆灯并不罕见。我沉默了。

更令我自愧不如的是占据一号麦的主持人,人多的时候口齿伶俐,风趣幽默;只剩下熟人的时候脏字乱飞,八卦不断——显然她玩这个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我想我若是年轻个六岁,和他们差不多一个年纪,我也该会沉迷于此。孙光林听到苏杭和其他同学探讨女人时的面红耳赤,与我玩语聊时心脏突突直跳是相似的。好奇,渴望异性,渴望成长,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正常的心理。只不过,“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把自己的身体当做“物”,那当然是不能满足通宵熬夜,长时间盯着手机的需求的。可叹的是这反而正在成为青少年的通病之一。偶尔熬夜倒没有大碍,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了。

唉,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很多少年还没到“不可说也”的地步,随便一个丢到课堂上,不照样正襟危坐吗?少数实在难以自拔的确需要长辈师友合力相救,而大多数处在“慢性病”的我们,就得对自己狠一狠了。

下午。细雨仍然斑驳着车窗。

我关掉手机,伸手试图去触碰那些水滴。隔着一层玻璃的雨珠十分顽皮。雨滴若是有生命的,那么他们一定会活的十分唯美——从云端出生,降下世间,俯瞰大地万物;被风随机带到某个区域,恰好就落在车窗上;于是他们缓慢了,缓缓地爬行,似在看我,通过我的瞳孔来看它自己。我们会花多少时间去注意一直环抱着我们的大自然呢?就连着蒙蒙细雨,也是被一把把伞撑开,伞下是一个个隔离的小世界。

我亦想到,孤独感并不只在孙光林童年的悲剧中。某时某刻我们都会感到孤独。但是我们能像古人那样如此丰富地描绘自己的孤独,传达内心的思念吗?我们疏于细琢自我,而忙于轻浮的套路;我们厌于未知结果的等待,而醉于垂手可得的快感;我们疲于寻找晴朗,而甘愿让细雨伴着污秽沾湿全身。我们少了真诚,拒绝付出关怀,于是饱受孤独的奴役。

我仍未确定余华在这部作品中想要传达的正面意义,是通过对人性弱点和卑劣的关注来呼唤美好与善良?或是通过自我反思与解剖、在追忆中重拾本心?不过在当下愈来愈快速、品种越来越多的情感消费中,我们的确缺乏了一些必要的回溯。有些时候一旦缺了正事,我们就像行尸走肉一般跨过一道道良心的谴责,痴痴地追求虚无缥缈的诱惑与快感。此时若朋友来电,或是兄弟亲人来到身边,无疑我们又会“活”了过来。

所以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沉迷于网络上的轻浮,而是孤独感使然。古人不被理解,或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不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精神寄托了吗?

精神寄托十分重要。没有一个自己付出汗水且能享受其中的领域,人就会像放了气的气球,迅速地从正常的生活跌落到颓唐之中了。我想呼唤一个精神寄托,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为什么很多学生明明受到学校严格的管理,一回到家就成废人,估计也是这个道理。

或许我无法像余华那样发出如此壮阔、如此有力量的呼喊,但作为一个青年,我亦寻找到了为自己生命呼喊的方式。

★其他类似内容

1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篇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篇

本文主题为“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篇”,将介绍8篇关于宇宙的精彩读后感。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探索了宇宙的奥秘,引发了读者对宇宙...

查看剩余 75%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篇

2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7篇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7篇

本文主题为“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7篇”,将介绍七篇关于宇宙的精彩读后感。这些文章涵盖了宇宙的起源、星系的形成、黑洞的奥秘等多...

查看剩余 90%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7篇

3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700字6篇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700字6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共有6篇。莫泊桑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刻画人...

查看剩余 71%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700字6篇

4《在人间》读后感读书笔记5篇

《在人间》读后感读书笔记5篇

《在人间》是一部由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而闻名。这部小说以揭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为主题,通过对人...

查看剩余 71% 《在人间》读后感读书笔记5篇

5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5篇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5篇

本文主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5篇”。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在选择职业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本文将介绍5篇...

查看剩余 70%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