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优秀5篇(《细雨中的呼喊:五篇读后感》)
《在细雨中呼喊》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起伏和内心挣扎。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和思考,下面将为大家推荐5篇优秀的《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1
没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否让人觉得真实。
因为《活着》认识的余华,所以便想看看他的其他长篇,于是看完了《在细雨中呼喊》。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没有丝毫逻辑,也许是因为我记忆力不好,所以全部看完后又大概的看了看才了解了它的大概框架。这本书以孙光林的角度来写他周围的人发生的事情,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先写某个人再写某个人,总觉得作者好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天马行空,好像真实发生一样。
我不喜欢他的父亲孙广才。其实这本书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是比较负面的,但是我最为不喜欢的还是他。按照小说顺序来说,当他的儿子孙光明因为救人而牺牲了时,他并没有一丝的悲伤反而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让自己发达起来,后来得知没有希望后,竟然又去被救的人家要钱。他还把自己的二儿子送给别人,除了父亲无能,我实在想不出其他的缘由。这些情节反映出的父亲形象着实让人感到悲哀。他的当家人形象也是十分糟糕,他与同村的寡妇牵扯不清,从家里拿很多东西送予那个寡妇。他的好色不仅仅体现在这里,他骚扰自己儿子的未婚妻,导致儿子被退婚,孙光平直到二十四岁才找到一个岳父瘫痪在床。孙广才不仅仅做了这些事,他对他父亲的态度也是十分恶劣,“我父亲后来就让祖父坐在一把小椅子上,我的祖父在吃饭时只能看到桌上的碗,看不到碗中的菜。”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里感到极其心酸,孙广才就是这样苛刻的对待他那亲生的父亲的啊。
这样细细想来,仿佛其中的每一段情节都互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被父亲送给王立强抚养后,认识的国庆,然后王立强出轨被抓我又回到了南门,认识的苏宇、郑亮、苏杭。通过郑亮的父亲因为早年与孙广才认识又产生了一些对孙广才的侧面描写。在南门生活时候知道的冯玉青,长大后与她的儿子鲁鲁相识……
孙光林的经历很多,但父亲始终占了很多的篇幅。他的祖父所占的篇幅也不少,我依旧费解为什么他的祖母会嫁给他的祖父,也许是因为在当时算是合适吧,作者没有细写。孙光林离开南门后的事情也没有写,只是写了一些南门和孙荡的人和事。后来写他父亲给他写信跟他说孙光平砍他,可是作者并没有写孙光林的反应,我猜也许是一笑置之吧。
读长篇小说也就是读很多人的故事吧,莫言曾说过写长篇小说的人内心会有巨大的框架,复杂的人物关系都可以处理的很好。我想,这本书的每个人物都很丰满,情节也很生动,应该符合他所说的那个标准吧。
我喜欢这本书,若干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2
最近看了余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徐徐展开,叙述了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成长经历,家人对他的漠视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被迫成为游离在家庭之外的生活的观察者,反而使他具有了超然的旁观视角,目睹了父亲祖父兄弟和邻居的生活,爱与恨,尊重与鄙视,恐惧与畏惧,愤怒与热情的冲突,仿佛细雨中的呼喊一样,触目可见,触手可及,真实感令人触目惊心。
小说零星的片段回忆组成,虽然每个时间都退隐到背后,但是最终由时间在其中起伏跳跃,运用蒙太奇组合方式,将无数的信息碎片一一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感叹于作者对叙事时间交织与把控的超凡能力。
那么时间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在小说中对“时间”的描述是,〝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一向前或向后并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平日里,我们只感觉到白昼交替,斗转星移,四季变化,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感知时间。
如小说里描述的,“我弟弟在那个失去生命的夏日走出房屋时,应该说是平淡无奇,他千百次这样走出房屋。”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是最后时刻走在乡间小路上。
〝我的弟弟最后一次从水里挣扎着露出头来时,睁大眼睛直视耀眼的太阳,持续了好几秒钟,直到他被最终淹没,几天以后的中午,弟弟被埋葬后,我坐在阳光灿烂的池塘边也试图直视太阳,然而耀眼的光芒使我立刻垂下了眼睛,于是我找到了生与死之间不同,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当眼睛能直视太阳穿越万丈光芒时,相信弟弟一定意识到了自己走出了时间。
“父亲把弟弟从河里捞起了之后,抓起他的双脚,将身体倒提起来,用脊背支撑着在那条路上奔跑,气喘吁吁脚步越来越慢,停下来。哥哥接过弟弟,继续倒提着奔跑,父亲在后面断断续续的叫着他,跑-别停-跑。”争分夺秒的想抢回一个生命,让时间继续下去。”
小说中写到关于我的好友苏宇之死,他因为血管破裂陷入了昏迷,当他听到父亲大声喊叫“苏宇”的名字的时候,强有力的声音从遥远处传来,他下沉的身体迅速上升,似乎有一股微风推着他升起。
〝这孩子像谁呀?还不是像你”在父母的指责声中,一切都消失了,苏宇的身体复又下沉,犹如一颗在空气里落下去的石子,突然一股强烈的光芒蜂拥而来,立刻扯住了他,可光芒顷刻消失,感到自己被扔了出去。”
一个普通的早上,在家人对话、洗漱、碗筷的碰撞声中,苏宇躺在一旁,疲惫不堪的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我想如果家人当时意识到儿子即将走出时间,作为医生的父母一定会全力抢救挽回他的生命。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全然对时间毫无感知。从医美行业的大张旗鼓,抗衰老产品的大行其道,不难看出我们对衰老的耿耿于怀。脸上的皱纹,眼袋,下垂的增加,每天都在提醒我们岁月像一把杀猪刀,要认真抵挡努力抗争。但如果只是容颜上的几道皱纹便是简单了。身体上的衰老,心智上的迟钝,生命力的衰退,全是势不可挡的。
不过,希阿荣博堪布也说过关于衰老的话题,到了一定年纪,长得漂不漂亮就不那么重要了,除了自己,别人是不会在意的。
俗话说,“时间不饶人,岁月催人老”,世人眼中的衰老和智者提及漂亮,在时间中到底怎么发生的呢?
“生命回顾的几分钟”,濒临死亡的人对一生中发生中的事情像放映电影一般真实,从出生,上学,谈恋爱,就业,结婚生子到生病衰老,匆匆岁月被浓缩在几分钟里,当时深深执着的全然快乐和极度痛苦,此时却是感受相差无几,清晰且身临其境又度过了一生。
这样看来,时光流逝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一分一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流淌着。
这简单地说,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用手指点在上面说“这是时间”,时间只是对现象生灭的描述,也可以反过来说,现象的生灭就是时间。在佛法中我们说到“刹那”的时候,它指的是一个现象的生起及断灭,而“刹那刹那”,即所谓时间的流逝,则是无数现象的持续生灭。
死亡是我们最容易感知一种断灭,弟弟从乡间小路走向池塘溺水身亡,父亲兄长争分夺秒与死神全力赛跑,苏宇昏迷中的几度沉浮,濒临死亡生命回顾的体验,一旦脱离生灭,便固定下来,时间并不真正的存在。
前段时间,初中毕业后第一次同学会,虽然二十年不见,同学之间除了脸上几道浅浅的皱纹,好像一切未变,没有任何岁月的违和感。当时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是缘分深邃造成了莫名的熟悉感。现在细想其中的原因,从时间是无数想象的持续生灭来,在二十年中并无交往,无生无灭,也就没有一种时变境迁的时间感了。
死亡衰老生灭不息,明白了这一点,生活中的那些芝麻小事便会看淡一些,一切都会过去,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3
如果说余华的小说以前只能是影响我,那么现在已经左右我了,不折不扣。
我是在逾近20岁才看了这本书,我发觉我竟然无法一口气读完它,我只能读读想想停停,以至于忘掉了主角是他还是我。
我终究是没有那样的时运,生活在那个年代,有那样的祖父,父亲和继父,母亲,哥哥和弟弟。生活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未尝不是一种劫难,我曾以为在细雨中呼喊的是个人,最后明白,呐喊的是时代,是生命,是贫穷,是魂灵。
所以我发觉我的生活和我想的事,我所写的东西,未免都太过狭隘了,如果是可以选择,我到希望我的童年也是贫穷、落魄、颠沛流离,其实除此之外,我委实是想不出还有什么不同的,我一样的渴望友情,一样对一切美的事物充满着渴望,对一切丑的、沦落的东西失望透顶、唏嘘不已。然而正是因为贫穷和时代的滑稽,才能真正的让我们直面孤独,是的,就如同那个等待小伙子来爬床的寡妇一样的孤独。至少于我,和他有过同样的孤独,所以每每读到我也有的场景,我只能合上书,默默的回想着,甚至对余华虔诚的战栗着,现实尽是如此,丑陋不已,却毫无消极。
总是有那么样的一些丑陋,是相对于教条而言的。
其实,那并非正的丑陋,只能算作是不伟大而已,自然不必赞扬,但是更无须批判。
现在来看,我知道我是根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我只能透过已有的感慨,念头,经历,和朦胧的臆断来揣测每个人的意图,我越来越觉得我是能理解父亲的,比如他爬寡妇的床,那般的对待祖父。而数年的教育使得我不能原谅他,或者自己不能让自己原谅他,他即便丑陋滑稽,也终究不是他本身的丑陋。
在细雨中呼喊,有人说是在将童年,但意义却早已超越了童年的范畴,里面的每个人都是主角,我喜欢每个人物,我也向往那样的环境。
也只是想想而已,他们所有人都不肯离去,在细雨中呼喊,内容不一,表情各异,有的在诉说,在抱怨,在咆哮,在啜泣,尽管如此,主角也该是微笑的吧,再多的不幸、贫穷,可是,他确是有着完美的生活。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4
《在细雨中呼喊》是作者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我认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过去的追忆和反省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当我们无法探测深不可知的的未来时,过去就成了我们深切的慰藉。
故事大概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孙光林展开叙述。在那个将爱包裹的年代里,“我”饱尝了时代的艰辛和不幸。
在那个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非常荒谬的,像是嘴上铐着枷锁。孙光林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在那个年代农民百姓大部分是揭不开锅的,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孙广才是个粗俗霸道的农民,有一天父亲上了村里粗枝大叶的寡妇的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弟弟孙光明死于溺水。一连串的事情让这个家支离破碎,于是“我”被卖给了军人王立强。
新环境给了“我”暂时的安慰之后,在“我”心中慢慢产生了温暖。但父亲因犯错被人抓住小辫子, 再难做人自杀而死。 常年体弱多病的母亲却独自回了娘家,将“我”抛弃在码头。“我”无法想象今后该如何生活。
于是“我”想到了南门,曾今的家让“我”产生了一丝欣慰。我收拾简单的行李和沉甸甸的希望踏上了回家之路。在一个分岔路口,“我”遇到了爷爷孙有元,可悲的是祖孙两竟不认识了,故事结束在细雨中的分岔路口。
小说的基调应该是沉重的,但其中不乏幽默诙谐的片段。小说在讲到青少年时期的“我”和小伙伴关于“性”时,作者极其幽默有趣的向读者娓娓道来,让人忍俊不禁。
书里写了许多死:弟弟的死,苏宇的死,祖父的死,父亲的死,母亲的死,养父的死,不同死亡却有着相同的感受:死亡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回归。当我看到那么多人死去时,心里有一丝悲痛之余,也多了份释然。哭过之后,生活还得继续,可还得继续受。不管生活给了人们多大压力和麻烦,人与人之间应该深情,和谐,永远保持那种善良去关怀这个美好有不美好的世界。随着年华的逝去,青春不再,但我们的心应该永葆青春,用最真挚的情感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冷冷暖暖,酸甜苦辣,世事变迁等等。
小说在在悲惨结局中结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我”与祖父孙有元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我”回到家之后,迎接“我”的命运到底是什么?一次次被人抛弃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勇于接纳自己,但我们被这个时代折磨的体无完肤时,学会逆来顺受,知足常乐!当岁月的痕迹在我们的脸上留下无情的伤疤时,我们的内心已拥有足够的豁达和宽容。当我们回头看看自己走的路是,发现它是那么的美妙!
人,首先是活着,可不能仅仅是活着!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篇5
余华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说着平凡人的苦难生活,冷峻中含着幽默,幽默中令人动容,让人在笑中哭。《在细雨中呼喊》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以一个孩子孙光林的口吻,重拾了“我”童年至青少年时的一些碎碎叨叨的回忆。“我”是一个不被重视、被人遗忘的孩子,因此“我”以旁观者的眼光清楚地观察着身边发生的一切。父亲孙广才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赖,祖父孙有元有着漫长到自己都难以忍受的一生,哥哥孙光平得到父亲的重视却以最平庸的方式长大,弟弟孙光明为救同伴第一个走向了死亡,还有隐忍一生、临终前才爆发愤怒的母亲,和我一样沉默、因脑血管破裂而死的朋友苏宇以及倔强、坚强的孩子鲁鲁,让“我”感受到一丝温暖的养父母王立强、李秀英……众多人物随着“我”的记忆纷至沓来,跃然纸上,串成了“我”独特的成长历程。错综的时空变换、交错的人物命运,令人不忍卒读又欲罢不能。
这本书不是自传,但余华说里面云集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感受和理解,以记忆的方式得到了重温。的确,正如他所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忍受过程,而当饱尝了种种恩怨、悲喜过后,回首一生,我们却无奈地发现自己苦苦追求而拥有的其实都是身外之物,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记忆。越远的岁月,记忆反而更清晰。童年,便是记忆的画卷上最重、最真实的一笔。
生而为人,注定孤独,所以记忆弥足珍贵,所以我们在仆仆风尘中总要停下来回望过去以得到某种慰藉。“一个偶然被唤醒的记忆,就像是小小的牡丹花一样,可以覆盖浩浩荡荡的天下事”。“我”唯一的亲密朋友苏宇之死曾令“我”仇恨满腔,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邪恶和令人愤怒,然而,当我后来回忆起他,“苏宇的微笑和他羞怯的声音,在那个月光时隐时现的夜晚,给予了我长久的温暖”。
余华的小说总能带给读者一些哲学思考:“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诚然,我们在时间的笼罩下艰难前行,直至最后走出时间,与死亡面对。当往事的列车轰隆隆驶来,时间成为碎片,无数记忆中的人和事来回闪现,重新组合,以前所经历的哪怕是痛苦也让我们如此眷恋,因为这才是我们真正拥有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