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5篇(《金陵十三钗》:感悟人性,细腻动人)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五篇关于《金陵十三钗》的读后感范文。《金陵十三钗》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通过阅读这些读后感,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进一步感受到张爱玲的文学魅力。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5篇(《金陵十三钗》:感悟人性,细腻动人)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1

提起这部小说,是由于张艺谋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上映。我当时第一时间赶去影院欣赏了这部影片,观后使我感触颇深。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番外篇,通过一座小小刻堂里发生的悲壮事迹,以微入深的反映了发生在南京历史上,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屠杀惨状。使人从导演描绘的细腻画面中,体会到了人性的美丽与丑恶,民族的团结与仇恨,不禁让人感慨至深,潸然泪下。

相比电影来而言,小说的内容就要更加复杂许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这一天,守城的中国全线崩溃和撤退,第二天,像野兽一样的日军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大奸淫、大劫掠,惨绝人寰的一幕幕从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国人乃至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严歌苓借“姨妈”书娟的眼睛感受了这场浩劫残暴黑暗的事实,讲述了一个关于十三个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悯又令人感动的英勇献身的故事。“姨妈”书娟是寄学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里的学生,这时的美国

处在中立国位置,所以美国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难所。12月12日这天清晨,神圣庄严的圣玛丽教堂后院的墙头上冒出了几个打扮俗艳的女人,她们恳请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神父通过艰难的决定,最终收留了她们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他貌同面对了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毅然身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电影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留给观众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说的结局却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大会。那时书娟已经长大,当时代替书娟的玉墨是13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人,此刻的她坐在证人席上,指正了日军高级军官的一次有预谋、大规模的xx。书娟通过声音辨认出了玉墨,但她的脸已不是书娟当年记忆中的容颜,最后玉墨并未与书娟相认,悄悄走掉了。

小说的主要故事便是发生在那个小小的教堂之中。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学生,官兵和妓女,他貌同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这样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在民族危难之前却也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亲情,有忠诚,有爱情。即便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而故事的主角,这13位秦淮河女人,却做出了最伟大的牺牲。但是毕竟关于抗战时期,悲壮的

故事我们从小到大听过的太多太多,可这部小说却倍受张艺谋导演的青睐,也倍受读者的好评。究其原因,我觉得它的出众之处便是大量运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间的反差与对比,体现在故事场景的设定,主人公的选择,以及作者对各种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极真实的描写之中,深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责的太多太多。作者于是免去了那些对战争,对惨象的繁琐冗长的描写,而是将主要场景放在了“圣玛丽美国天主教堂”这样一个仿佛与战场毫不相干,庄严神圣的地方。并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以十三个秦淮河妓女为主人公,起先通过描写她们的风情万种,花天酒地,鲜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后的混乱形势形成巨大的反差;通过描写她们与女学生之间的矛盾争吵,泼辣蛮横,又反映了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们不过也是为了躲避战乱,一心期盼着那个假神父能够帮助她们逃离南京。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直到最后为了十三个女学生,这些秦淮河女人甘愿代替她们牺牲赴宴,前后性格的对比,更衬出危难当头中国人人性的伟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对死亡的胆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伟大的行为,不是面对迫害无视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伟大的灵魂,是甘愿为了他人,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只要能让年轻的生命活下去,便甘愿以性命交换的勇敢与坚决! 作者借小说反映出生命的卑微与渺小,描写出人物内心的脆弱与无奈。但是又刻画了危难关头人们的睿智与勇敢,坚毅与镇定。强烈的对比,也强烈的抨击着我们的内心。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再黑暗的

时刻,依然会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丑恶的世界,依然会开出人性的花朵!

张艺谋导演在拍摄结束后的采访中被问到,为何如此喜欢这部小说?

他说:“我喜欢它,是因为它很像战争中一抹粉红,很有特点。”

而正是这一抹粉红,点缀了这一片狼藉的战场,才使得中国人在这样的绝望之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芒。生于当代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强大我们的国家,同时壮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愿人性之光永远照亮在充满希望的中国大地上,愿和平的光芒永远围绕着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2

看到《金陵十三钗》这个题目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那十二位不平凡,命运多舛的大家闺秀,隐隐中觉得金陵十三钗大抵也是如此,可我只猜中了一半。请原谅我得知十三钗只是十三位青楼女子时的不齿与诧异,在我的印象里千百年在乱世中兴风作浪、被人瞧不起的总是青楼女子。但唯独你和你的姐妹们,你们是乱世中的佳人,而你更是这其中不一样的存在。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迷人的莫过于人的骨气。“那个二十六七岁的窑姐突然朝英格曼神甫跪了下来,头垂得很低,说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得你搭救,不过我们只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该死个干净利落。”1937.12.12,当来到这座美国教堂避难时,你的十二个姐妹浑身解数,使尽花言巧语,并想用美色说服神甫.只有你选择了静静地跪下……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你震撼,一个弱女子在危难前竟能有这般胸怀,谁能不为之动容!我也深深地记住了你,这一幕的迷人更甚于你的外貌,仿佛刻在了心里一般挥之不去。玉墨,外表上的美只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我震撼,而精神上的美却最能打动人,让人记忆永远。就像说起王昭君,人们想起的是她为了国家免受战乱而出塞的美丽,说起唐朝的文成公主,人们想起的是她为了祖国太平远嫁西藏的美丽。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有一种勇敢叫弱者为弱者的挺身而出。“好,有种你们就在这里藏到底,占人家地盘,吃人家口粮,看着日本人把那些小丫头祸害!你们藏着是要留给谁啊?留着有人疼有人爱吗?”玉墨,说这段话的时候,你仿佛变成了一位能够保护小丫头的强者,可是你自己知道那只是坚强的伪装。被人抛弃的童年,被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卖笑时光,还有即将到来的耻辱蹂躏摧残。你和小丫头们都是弱者,又或者你比她们更加不幸。历史上无数的弱者,苦难者,一辈子哀叹自己的不幸,一辈子为所作为却渴望他人来改变自己的不幸,又或者一辈子以自己的不幸为借口报复社会,而勇敢的你,却选择了挺身而出。就算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弱者,你也要当一名对这个时代有一点儿用处的.弱者。但你不知道,当你说出了那番话时,在我眼中,你便是金陵最强大的女子,你的勇敢值得百年后的每一个强者弱者铭记。你带着自己的姐妹们穿上教堂里数十三个小丫头唱诗的服装,走向教堂外那批垂涎欲滴的日本人,谁都知道,这一走或许再也回不来了,多半也被摧残地不成人样,可你勇敢如你,无怨无悔如你。

赵玉墨,是你让我明白了生命的高贵蜕变自卑微。“我的书娟姨妈远远看见了她的背影。还是很好的一个背影,没给糟蹋得不成形状。”玉墨,但在我眼里这就是最美的背影,尽管它变得得丑陋苍老,可就是这个背影,它挽救了十三条少女的生命,它夜以继日地被沉重的耻辱挤压着,这耻辱足以折磨一个女人致死,但它为了能在胜利之日的审判庭上像一道血淋淋的证据一般立着,为了能够洗雪万千女性的耻辱,苦苦支撑着。玉墨,这一刻有谁还敢说“她只不过是一个青楼女子”“她天生命贱”!玉墨,就算卑贱,那也只是过去,此刻的你背负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了,是一个高贵而又沉痛的存在!有多少人安于卑贱 ,自轻自贱,殊不知没有人的生命生来高贵,你为他人、集体、社会奉献着想的过程,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时代使然,它不一定会和百年之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一样撕心裂肺,但它一定是“痛”的,当忍受住了这种剧痛,也许生命里才会有一丝高贵。

不一样的乱世佳人,不一样的你!

古往今来,很少有作家把青楼女子塑造成文学作品的正面形象,更不用说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了。当别的作家以残酷、激烈的实地作战警醒读者时,严歌苓奶奶却选择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择了在世人看来无比弱小的群体,选择为受尽了蹂躏的你们说话!玉墨,我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用那三个字来称呼你,尽管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将近百年,但你们依旧是中国社会不怎么愿意提起的痛,人们对你们依旧只有无尽的惋惜、同情!但真的只是这样吗?你和你的姐妹们的一言一行让我所感受、体会、懂得的,是一种持续的、刻骨铭心的震撼、精神洗礼,是一种高贵,是一种勇敢。

你是乱世里不一样的佳人,你也是一名值得每个人铭记的战士!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3

现在的时间接近明日了,我第一次觉得今天与明天那么的接近,相差只有一秒或者一秒都不到,深夜的寂静使我很想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场景,我独自坐在电脑桌前,背后是我床前的小灯,发出暗暗的暖的光泽,从一个点晕染开来,在我的身旁定住。这是屋子里的一半温暖又暗沉的格调。而我的左肩,洋洋洒洒的则是半夜的清冷的月光,毫不留情的穿透窗帘,冰冰的掷在地上。这两种格调互相挣扎,又默默的调和着,在这个时分总是显得格外的寂寞。这样寂寞的时刻,总使我想起,《金陵十三钗》中的别样风情的赵玉墨。我觉得晚上在一个人的屋子里,读这本小说,是一件有点恐怖的事。描写的逼真的战争中的废墟、硝烟好像就在眼前,无数人的悲惨哭声好像就在耳边,一个个没有挣扎也不能挣扎的生命好像就刚刚失去的力量。一次次的翻动书页,即使我已经知道结局还是不希望结局像原定的情节一般上演,刺刀和炮弹不停轰炸这个只剩空壳的南京城,只有里纠葛的情感的藤蔓还在尘土中掩人耳目的生长着。尽管我劝说自己这只是一本小说,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的潜意识仍旧愿意相信姨妈孟书娟陈述是真的,不乐意见到生命悲惨的结局,却希望战争之花的辉煌是真实的。我是一个纠结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纠结的故事。几条情感的线索秘密的,紧凑的编织着威尔逊堂的历史。我是欣赏赵玉墨的,她外而知书达理,又不使张扬和风情。最重要的,在这16个女学生的小纠葛和争吵中,赵玉墨的识大体就显得特别的突出了。她随身带着一把精巧的小剪刀,当日本人在地窖上打转是她紧紧地握着这把代表着她最后的小剪刀;当戴涛应声倒地的时候,她的心里发出一丝一丝的悲痛蔓延了每一丝凌乱的发梢,教父做完后她默默的留在了坟墓之前,用她能装下许多人的心,做一个痴情的女子;当她利用法比阿多那多时,真诚而有,却依旧把身世讲的那么动人,那么让人怜惜,使法比不断联想20多年前那场不存在的错过。小说的好处就是它能够不省篇幅的.细致的描写,这和电影的出入还是很大的,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情节也更加复杂,历史感就越发的显得浓厚了,重要的是这样的有缺点的赵玉墨更加丰满了,整容后的赵玉墨也更加耐人寻味了。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女的骄傲气息。她们,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决心要划定界限。后来她们她们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书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视不肯透出丝毫的,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一直弥漫着脂粉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的围墙,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李全有和王蒲生是两个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地窖里。他们也曾经着,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终生,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生和李全有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人。戴涛,曾经让书娟过,那是在他和赵玉墨跳舞之前。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懂,而威尔逊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售望而已。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4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世界二次大战,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沦陷。生者像无头苍蝇一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保全生命,唯一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军官。

在这期间,十三个风情万种的风尘女子、一群涉世未深的女学生、几个伤兵都将城内的天主教堂当作他们的避难所。然而,教堂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避难的人们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那些天真纯洁的女学生,那些泼辣轻佻的笑声,那些深入骨髓的恐惧,在教堂狭小的空间内提供了关于爱与恨、善与恶、高贵与卑贱的答案。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承想,正是这些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绝没有那么简单,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的一句“姐姐替你们去”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便是她们临行前,身着学生服,其一钗怀抱琵琶,齐声唱着送给妹妹们的最后一首《秦淮景》,那戏腔之后,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悲壮,或许被送上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这本书被张艺谋导演拍成了电影,从十三个金陵风尘女子传奇性的角度切入,运用艺术技巧来表现思想内涵。影片选择了战争乱世的背景,来塑造表现人物在邪恶和暴行面前的人性美丽和光辉。电影的结局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着学生的卡车出了南京,却并未交代那些女人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严歌苓,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个女人,她经历了太多的.东西,因而她的作品广阔,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严歌苓笔下的人物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是边缘的、弱势的,但她们的身上折射出了复杂的现实与人性。

鲁迅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和歌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钗化作一缕凄惨的魂魄,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不会在意那些渴望的身份和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地看到污秽的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范文篇5

我,一个90后,从小便是听着父母“好好读书,光耀门楣”的经,10岁前从未深刻的去想一些国家大事、伦理纲常,一心去学那些课本。

如今大了些,倒是会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也拜读了孔夫子、孟子的著作,对于世事也有几分了解。偶尔看着那些新闻,也会义愤填膺得评论几句,嘲讽几句,虽是客观独到,却仍不够深远,堪堪称得上一个雏儿罢了!

从不喜看抗战片,不是对于国家不上心,只是觉得片子很虚伪。演员的演技虽然精卓,却也不过是吊线木偶为了弥补没有灵魂的缺陷而刻意为之罢了!我不懂,为何几乎每一部抗战片子全是以男人的功绩为首,而女人的功绩却轻描淡写,虚无的更本难以发现?即使是《刘三姐》,剧本作者也不忘凸显的去写写男人们的光辉,试问,为何男女待遇差别如此之大?

呵,当我看到《金陵十三钗》并且拜读了一些时才终于为一部抗战片笑了,不仅仅因为她是属于女同胞的书,更因为她总算把历史的魂写出来了。

世人皆以为“娼妓无情,戏子无义”,即使是被上帝满面慈悲所熏染的教徒们、神甫们也仍是如此,视其生命如蝼蚁、草芥。而他们呢?却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云端,自以为纯洁正义,最后呢,不也还是要靠这些他们眼中花街柳巷、见不得人的风尘女子女人换来苟存的机会?

不管是颇有傲骨、八面玲珑的赵玉墨,还是表面刻薄无情的豆蔻她们不过都是可怜之人罢了!要知一个毫无背景又无文化的女人在乱世中能够苟延残喘实在不易啊,她们的无情不过是一张面具,遮挡悲伤的.面具罢了!而这些又怎会是那些娇养深闺的牡丹能知的?又怎会是那些或衣食无忧或有自保能力而不会受人侵犯的男人所能明白的?苓的字字句句都昭示了“十三钗”外柔内刚的巾帼形象,矫正了那些“特殊女人”的真实内心思想,这便是此书吸引人或者说灵魂所在。

文中那个英格曼神父天真的以为日本这个在世界上被誉为最守秩序的国家会快速的解决这场混战,可令他想不到的是日军在这场战役中全然失去了属于人的理智,而是如同野兽一般厮杀、掠夺、淫乐,血洗了整个南京城,此处是对日军嗜血、恋战品性的一个揭示。

文的一开头还写了军阀自相残杀的片段,这更是令人心灰意冷。古语有云:治国齐家,方能平天下,此处便是犯了“未齐家”一大忌。我们的国家相当于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同管理家庭的道理一般,倘若连自己的家都无法治理的井然有序又何谈治理一个泱泱大国?何谈去抵御外敌?如此说来,南京沦丧怕是情理之中,也莫怪敌人凶狠了!

★其他类似内容

1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优秀5篇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优秀5篇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阿Q这...

查看剩余 72%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优秀5篇

2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一个普通农民阿Q为主角,通过描写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

查看剩余 86%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3《不老泉》读后感150字范文最新5篇

《不老泉》读后感150字范文最新5篇

最近,关于《不老泉》读后感的文章在公文网站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五篇最新的读后感范文,以不同的角度和风格,深入探讨了这部经...

查看剩余 71% 《不老泉》读后感150字范文最新5篇

4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推荐5篇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推荐5篇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阿Q这个普通农民为主角,通过描写他的生活经...

查看剩余 73%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范文推荐5篇

5《犟龟》读后感范文7篇

《犟龟》读后感范文7篇

本文主题为《犟龟》读后感范文7篇。《犟龟》是一部寓言小说,通过讲述一只顽固的乌龟的故事,探讨了顽固与妥协之间的关系。本文将...

查看剩余 87% 《犟龟》读后感范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