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优质6篇(《三国演义》:千字读后感,精选6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该书以三国时期为背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展现了智勇双全的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的智谋与勇武,以及他们之间的纷争与斗争。读完《三国演义》,我深受其吸引,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勇气,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1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的人物。他的艺术形象虽然不像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那样丰富鲜明,但其关键时刻准确的战略判断能力,以及平时忠厚可爱的作风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国演义中,借周瑜之口,鲁肃一出场就给了读者慷慨豪迈的形象:他赠送了自家一半,三千斛的粮食,资助了周瑜军队。在孙策死后,周瑜推荐他加入孙权的阵营,他向孙权提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趁北方袁绍、曹操等混战,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把整个长江天险掌握在手中,并且借此进取天下的战略。应该说,这是一个可以和隆中对相提并论的战略,它奠定了吴国的立国基础。日后吴国的发展,无疑是遵循了鲁肃提出的战略,这是周瑜也不曾做到的。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最出彩的戏份,是在刘备新败,曹操兵临江北时的一系列表现。可以说,没有鲁肃的极力撮合,孙、刘联盟的`建立也不会那样顺利。他首先亲赴夏口,找到刘备,带诸葛亮来到江东;然后在周瑜未归,文臣多数主降,孙权也犹豫动摇时,说出了著名的那番话——别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就你不行。我投降曹操,曹操让我回到乡里,至少可以捞个太守干干。你要投降曹操,想要到哪儿去呢?由此坚定了孙权抵抗的决心;在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干产生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时,他居间调停,并且对诸葛亮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帮助,令其完成了“草船借箭”这样的经典战斗。可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与鲁肃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作为孙刘联盟中东吴一方的“鸽派”,鲁肃为维护孙刘联盟也花费了很多心力。他深知双方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抗曹魏,因此不惜劝孙权借出荆州来为刘备提供抗曹和进一步发展的基地;在他担任大都督的时候,也对荆州守将关羽态度友好,甚至在“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一回中表现得有些窝囊。在鲁肃死后,继任的吕蒙是“鹰派”,最终东吴袭取荆州,刘备兴兵复仇并遭遇了猇亭之战的失利,再也无力进取中原;而东吴则实现了鲁肃提出了据有长江,“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最初设想。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鲁肃是一名文臣,然而他的军事能力也不可小觑。诸葛亮曾经引用的江东童谣“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也证明鲁肃在军事方面,特别是防守能力上足以和周瑜的水战能力媲美,而当时的东吴水师无疑是诸雄中的翘楚。在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一方面说明孙权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说明孙权及江东诸将对他军事能力的认可。尽管《三国演义》对他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但他的确是一位忠厚长者和出色的战略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2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不同于一般是史书,也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同时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它既带有真实性又带有情感性。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不但可以回顾了三国战乱时期的历史,也体会到那时代的一些思想文化意识。
我也阅读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评论著作,发觉大多数都涉及到有关这本书的思想主题,而且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也一直争论不休,主要体现在几大学说当中,如:“正统”说,“民本”说,“拥刘反曹”说,“忠义”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理想人格悲剧”说,等等。
我认为,以上所述的各种学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不可以全盘否定,也不可以全盘肯定。但无论那一种学说,他们都只是从自己所认定的一个角度出发,不能全面的概括《三国演义》的丰富思想意蕴。如果将各种学说综合起来,或许可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内涵。
虽然《三国演义》没有一致的主题,但它所展现的总体思想倾向是一致的。我觉得上述繁多的主题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一种表现,如“正统”说,“民本”说,“忠义”说等等。从作品中对英雄人物的行为事迹可以体现出来。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创始者是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而孟子在伦理学上提出了“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了君主“保民而王”、“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些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刘备常怀匡扶汉室之心,虽然占不了“天时”与“地利”,却占稳了“人和”。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人和”也就是得人心,是否能得人心,就取决于是否“得道”。在作品中,说到刘备“得道”之处比比皆是。
我觉得“刘玄德携民渡江”这感人的`一幕是最能显示刘备宽仁爱民,慈善宽厚的品德。刘备屯住樊城之时,兵寡将少,抵挡不住曹操强势的攻打,只好弃城而走,却又不忍心抛弃百姓,于是“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刘备在船上看见众民仓皇逃难的悲惨景象,痛心疾首,想投江自尽,幸好左右急忙劝止,“闻者莫不痛哭”,这可见刘备爱民之深,救民之切,做到了“保民而王”,但绝对不是为了“买民心”而做作的。其仁义之心,人臣共知,日月可鉴。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3
长江向东奔流,海浪冲走了英雄;一首雄伟壮丽的赞美诗拉开了我最喜欢的书《三国演义》的序幕。它记录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描绘了杰出的历史人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最辉煌的历史杰作之一。仔细阅读后,我印象深刻。
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灵武帝仲平元年至金武帝司马炎的历史时期。它讲述了从黄巾起义到刘关、张桃园三个定居点,再到精巧的诸葛亮,直到三国统一到晋国的故事。
三国演义创造了大量的英雄。诸葛亮是“贤相”的化身。他有着“勤劳至死”的崇高品格,有着拯救世界、帮助人民、重建和平繁荣世界的雄心壮志,有着对上帝和算计等事物的奇异预见能力。在他离开小屋之前,他知道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并准确预测了世界三分之三的活跃局势。下山后,他才华横溢,高瞻远瞩,巧借东风,草船箭,周瑜巧设空城。他的.事迹激励我努力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曹操是一代背信弃义的英雄。他提出“与其教世界人民忍受我,不如教我忍受世界人民”。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残忍奸诈。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但是,他并没有在刘备膝下杀了他,让我看到了他的宽宏大量。刘备十分重视情、义、仁。他是一位彬彬有礼的下士,任军知人善任。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镇,他都忠于自己的职责,受到他人的爱戴。他让我明白了爱人民、忠于职守的深刻道理。关羽威武、刚毅、正直。他不向曹操投降。他日夜思念他的兄弟,在通过五道关卡后杀死了六名将军。他并不害怕,他发誓与刘备同生共死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仁义是非常重要的。孙权谦虚、年轻、有抱负。他也是世界上的英雄,这让我意识到宽容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战略战争的故事。官渡之战以更少的时间、长短的计划赢得了更多的胜利,并且赢得了所有战役的胜利。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刀和血的场景。赤壁之战更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还有别出心裁的连环计划,精巧的刀杀计划,还有感人的苦肉计划。这真是一幅壮丽壮丽的战争场面。
我最喜欢的书《三国演义》让我明白,人要动脑筋,有周密的步骤和计划,沉着冷静,勤于思考,追求长期和短期的胜利,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像山一样重要,知道回报,忠于职守,善待人,在生活中要美丽快乐。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4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周瑜烈火烧赤壁,曹操败师走华容,里面的内容我给大家讲讲:
就在决战的那一天晚上,天边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喜,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就要实现了!自孔明说要借来东南风,周瑜就茶饭不思,这会儿终于来了,他怎么能不高兴?
开战了!曹操率领的50万水军个个精神抖擞,一副毫不畏敌的样子!可是周瑜率领的东吴士兵好像更胜一筹。他们不仅军容整洁,并且高喊诛灭曹贼,保家卫国!诛灭曹贼,保家卫国!
这时,吴国大将黄忠率几十条小船,向魏军诈降,他在小船上堆满干草,洒满硫磺,在离曹操的铁锁大船二里处点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顿时,整段江上火光连天,死伤的士兵不计其数!幸好魏国大将张辽划着小船前来解救曹操。可是陆军大营早已被烧光。曹操带着几百人狼狈不堪地逃向乌林。在路上又遭到赵云、张飞的埋伏,溃不成军。
走着走着,曹操一行人来到了华容道。这路泥泞难走,前面的人一慢下来,就会被后面的人踩成肉酱!就在一个险要的路口,关羽带着五百名刀校手前来拦截。曹操眼看山穷水尽,下了战马,跟关羽抱拳说:“云长,你以前杀我这么多将军,这次放我们回许都吧!”关羽见那些曹兵可怜巴巴地瞅着自己,于是动了恻隐之心。他掉转马头,让曹军过了这里。
故事讲完了,可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现在我要说说我的感想。
曹操,他是一代枭雄。他以很少的兵力打败了袁绍的'二十万兵马,留下了非常有名的官渡之战!可是在赤壁之战中,他却刚愎自用,不顾将士们的反对,接受了庞统的连环计,导致了赤壁之战中的大败。
刘备,他从一介草民变成了汉王是因为他有着一双会发现人才的眼睛,还有仁厚的性格。他爱惜将才,体贴老百姓,是一代英雄。
周瑜,他足智多谋,却气量太小,屡屡被孔明打败,但对吴国有很大的帮助,最后被孔明活活气死。
黄忠,吴国大将,曾跟随孙坚、孙策、孙权的三朝大将。有勇有谋,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的人物是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为人大度。从刘备三顾茅庐起就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他。孔明跟着刘备入主西川、荆州、襄阳、汉中,对刘备成为汉中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备逝世后,孔明又忠心耿耿地辅佐后主,曾北伐数次,留下了至今人们还非常熟悉的出师表!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5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三顾茅庐》,它主要讲了刘备三次前往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请求他出山,帮助自己恢复汉室江山的故事。听老师说,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等,这些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呢?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放学之后,我便请求妈妈帮我买本《三国演义》,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坐车来到新华书店,走进大门,就看到许多的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书,这么多的书叫我怎么找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每个书架上都做好了分类:散文,当代文学,近代小说……对了,《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那么它应该属于古典小说吧。我仔细按着顺序一个书架一个书架找,在最里面一排书架上面找到“古典文学小说”几个大字,“应该就在这儿了吧!”我自言自语道。顺着书架往下找:《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找到了,《三国演义》在这儿!可是它怎么有这么多不同的版本啊,我要挑哪本好呢?连环画版的?里面插图很精美,人物画得也是栩栩如生,可是文字很少,我已经上四年级了,怎么能还看这么简单的书呢?青少版的?里面的故事改用了我们常用的现代语言,简单易懂,但是总觉得缺少了点“味道”,而且还删减了好多内容……就这样,我犹豫了好久,突然,我发现了一排硬面线装全文版的,我抽出其中一本:蓝色镶白边的'封面上印着“三国演义”四个大字,上面白描了一个将军模样的人物,打开书翻看了一下,实在是太棒了!它不仅仅书中的内容没有删减,有一些生僻的字还加了注音,不常用的词也注了解释,更让我惊喜的是,每一回的开头都加了导读,让我阅读起来更加有了方向,还可以帮助我理解书中的内容。
回到家,我就坐在书桌前,迫不及待地翻阅起刚买回来的《三国演义》,原来书中不仅仅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有善于用兵却又妒贤嫉能的周瑜,义薄云天的关羽,有勇有谋的赵云……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跃然纸上,仿佛把我带入到了那一个个场面宏大,波澜壮阔的历史战场上去,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精彩的内容简直让我爱不释手……
夜深了,我小心翼翼地合上书,回味着书中的一段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6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知识,会让我一生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是本书的开篇词,然后引入正文。这书中有上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无数深奥的军事谋略,更是深深吸引着无数的读者。书上记载了昏庸的'汗献帝、刘禅,无能的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为人宽厚的鲁肃,仁义的刘备,骁勇善战的张飞、许楮、典韦等,个个描述的生动、形象。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许多个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第一个就是关羽,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唯有忠、勇能够比喻他。他虽然降敌,但忠于故主,一知故主消息,便会不以千里万里相投。这不可是忠,还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很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之后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一名著,给他刮骨疗毒也一点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第二个是一个忠臣,更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做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当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第三个是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因为大家对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所以作者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但他可是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不仅仅如此他还是个实干家,以往行刺董卓,召集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也对他有了新的看法。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个英雄任务人物更是给了我很深刻的感受,他们有着常人没有的优点,这很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