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美篇8篇(《三国演义》:千字美篇,尽揽英雄豪杰)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三国演义》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读后感,共收录了8篇美文。《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哲理而闻名于世。通过这8篇读后感,我们将深入探讨小说中的英雄豪杰、智勇双全的战略谋略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次精神上的盛宴。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1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同时我也被三国里的人物给吸引了,曹操的阴险,刘备的仁慈,孙权得冷静……
《三国演义》大概讲了个这样的故事:东汉末年,由于王朝对人民的`过于压迫,其中有一支由张角三兄弟率领的黄巾军来对抗朝廷,朝廷开始招人对抗,其中刘(刘备),关(关羽),张(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于是上演了桃园三结义这样的豪气一幕,他们三人屡屡见功,又经董卓篡权一事,最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出山辅佐自己,曹操之子曹丕废汉自立,国号为“魏”,三国之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我很喜欢《三国演义》的这几个人物。刘备三国之中,蜀国之主,他的仁慈是众人皆知的,当时他在一个小县城里当县长时,有个人对他非常的无礼。当张飞狠狠用鞭子打抽那人时,他还连忙劝阻。当他的部下赵云在长坂坡拼死救回刘备之子阿斗的时候,他却直接把阿斗摔到地上,说:“为你一小儿,差点折损我一名大将!”这也说明他很会收买人心。
曹操生性多疑,天下知奸雄。煮酒论英雄中,他与刘备谈论天下英雄,当他说天下英雄,唯你我二人,体现他很会问人心。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中,体现了他的阴险狡诈。更甚的是,他有一次在殿中放了盒“一合酥”他手下部将杨修看到后,就让众人把这盒酥分了,事后,曹操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答,丞相您放的“一合酥”拆开就是“一人一口酥”,因为这是曹操认为他太过聪明,篡了他的权,就找了个理由杀了他。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生性多疑。
孙权,三国之中吴国之主,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其实是主战,他性格刚烈,不可能投降,更何况城池是父亲与大哥用生命换来的。他是轻易不肯认输的。最终他在周瑜的帮助下,即使敌我力量悬殊,他还是毅然决定开战。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人称卧龙先生。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师。之后,他被刘备的真心感动。后来,他一直忠心耿耿的跟随着刘备左右。他在三国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会用兵法。尤其是用空城计逼退了司马懿的30万大军。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也就出现了挥泪斩马谡这悲壮一幕。
《三国演义》里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每位英雄都有他的过人之处,同时也有不足的地方。曹操多疑。马谡自负……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长补短,做最好的自己。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巨著——《三国演义》。读着这本书,“啃”着这些文字,就像是时光倒流,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三国鼎立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三英战吕布”的精彩场面,又仿佛看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的那颗诚心……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慧永远都会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这种例子举不胜数。书中虽然把诸葛亮和庞统神化了,但却不能改变历史: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就可安天下,但事实却安不了天下。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作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听从谋士的计策,就不会被狡诈的曹操吊死在白门楼之上。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跟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斩呢?
《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三个国家的兴衰更替,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这些国家。魏国,曾经威风一时;蜀国,曾经功成不居;吴国,曾经称霸江东。这么看来,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曹操统治的魏国在三国里是智谋最强的,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他们俩都有自己最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虽然他们都很有才能,但我认为都不如诸葛亮。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群的国度,能算得上有谋略的人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统领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败。
三国中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我们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正如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我爱三国中人们身上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那些爱国之士(热血男儿)骨子里所拥有的坚贞不屈!愿经过无数人的辛勤劳作之后,这片土地会更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3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可谓是一大奸臣,无情无义,狡诈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此话一杜撰出更是被后世人恨得牙根痒痒。读了《三国志》之后,我感受到的却是曹操的宅心仁厚,知人善用。可以借用其中的两则小故事来共同体会一下。
其一:毕谌为曹操的手下,张邈叛乱掳走了毕谌的家人,曹操很惋惜地放他离去。而后张邈被曹操打败,毕谌被生擒,曹操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然后命毕谌担任高官鲁国国相。
其二:曹操很青睐魏种,兖州叛乱时期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可是魏种却叛逃了。曹操听说后大怒:"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大概意思就是不逃到国外去,就不会放过他。没过多久,叛乱平定了,生擒了魏种。曹操却因为魏种的.才能,不但没杀了他,还依旧任命他为河北的太守。
从两则史料记载的小故事可以看出,曹操不但不是心胸狭隘、生性多疑的人,反而对于贤臣良将十分的大度,对于重用的人从不猜忌,就比如劝降了关羽之后,委以重任,却不加一丝防范,才也给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创造了机会。
除此之外,我觉得用雄才伟略、旷世英雄来形容曹操一点都不为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曹操力挽狂澜,匡扶汉室,铲除奸佞,对内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我想,对于世人的评价,曹操应该也是一笑而过吧。
至此这让我想起了《邹碧华》电影中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话:
即便是你友善,有人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动机不良,
无论如何,你还是应该保持友善;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
无论如何,还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会使你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
无论如何,还是要诚实与坦率;
其实,做人如此,工作亦是如此,保持诚实与坦率,时刻用热情的言语、积极的行动去回应群众关切,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初衷,为你所热爱的事业奋斗不休,足矣。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4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的人物。他的艺术形象虽然不像刘备、关羽、诸葛亮、曹操那样丰富鲜明,但其关键时刻准确的战略判断能力,以及平时忠厚可爱的作风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国演义中,借周瑜之口,鲁肃一出场就给了读者慷慨豪迈的形象:他赠送了自家一半,三千斛的粮食,资助了周瑜军队。在孙策死后,周瑜推荐他加入孙权的阵营,他向孙权提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趁北方袁绍、曹操等混战,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把整个长江天险掌握在手中,并且借此进取天下的战略。应该说,这是一个可以和隆中对相提并论的战略,它奠定了吴国的立国基础。日后吴国的发展,无疑是遵循了鲁肃提出的战略,这是周瑜也不曾做到的。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最出彩的戏份,是在刘备新败,曹操兵临江北时的一系列表现。可以说,没有鲁肃的极力撮合,孙、刘联盟的`建立也不会那样顺利。他首先亲赴夏口,找到刘备,带诸葛亮来到江东;然后在周瑜未归,文臣多数主降,孙权也犹豫动摇时,说出了著名的那番话——别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就你不行。我投降曹操,曹操让我回到乡里,至少可以捞个太守干干。你要投降曹操,想要到哪儿去呢?由此坚定了孙权抵抗的决心;在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干产生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时,他居间调停,并且对诸葛亮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帮助,令其完成了“草船借箭”这样的经典战斗。可以说,赤壁之战的胜利,与鲁肃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作为孙刘联盟中东吴一方的“鸽派”,鲁肃为维护孙刘联盟也花费了很多心力。他深知双方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抗曹魏,因此不惜劝孙权借出荆州来为刘备提供抗曹和进一步发展的基地;在他担任大都督的时候,也对荆州守将关羽态度友好,甚至在“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一回中表现得有些窝囊。在鲁肃死后,继任的吕蒙是“鹰派”,最终东吴袭取荆州,刘备兴兵复仇并遭遇了猇亭之战的失利,再也无力进取中原;而东吴则实现了鲁肃提出了据有长江,“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最初设想。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鲁肃是一名文臣,然而他的军事能力也不可小觑。诸葛亮曾经引用的江东童谣“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也证明鲁肃在军事方面,特别是防守能力上足以和周瑜的水战能力媲美,而当时的东吴水师无疑是诸雄中的翘楚。在周瑜死后,鲁肃继任大都督,一方面说明孙权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说明孙权及江东诸将对他军事能力的认可。尽管《三国演义》对他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但他的确是一位忠厚长者和出色的战略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一首催人泪下的赞歌,一部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这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这本不怎么厚的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是5、6岁时读的,艰涩难懂的文学,我只是大略的了解了人物。第二遍是7、8岁时读的了。看到诸葛亮草船借箭,我喜;看到关羽败走麦城,我怒;看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哀;看到诸葛亮三气周瑜,我乐。好一个三国鼎立的故事。第三遍就是近期读的了,不知怎么了,我每次看到蜀国发生了什么事,我的感情却不会起伏,但我看到曹操大获全胜时,我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经过读了这么多遍,我开始渐渐喜欢上了曹操这个乱世奸雄,他足智多谋,他虽然没有孔明那样的智慧,但他却有孔明所没有的武力;他虽然没有刘、关、张那样的`力量,可他却有刘关张所缺乏的智慧。总而言之,若蜀国与魏国打起来,那就是刘关张加上诸葛亮对上曹操一个人啊!可曹操输过几次?
谈完了蜀国与魏国,再来谈谈吴国。作者罗贯中花在吴国的笔墨显然没有魏、蜀两国多,可吴国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若没有吴国,那魏国不平就灭了蜀国吗?若没有吴国的周瑜,怎么会引发出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呢?话说回来,吴国的周瑜也是个人才,周瑜想到大烧赤壁,为孙权出谋划策,一生为吴国也立了不少战功,可惜他忌贤妒能,最终落到了被孔明气死的下场。谈完了这三个国家,再看看三国中的种种人物吧!刘备,是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不过仁慈是他唯一的法宝,一到危机关头他就大哭痛哭,接着他的两个兄弟也抱着他一起哭,一个哭喊弟弟,两个哭喊哥哥。可是刘备的江山也不是哭出来的,说明人家还是有真本领的!吕布,是书中我觉得最厉害的人物,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人一起上阵,都没能拿下吕布,而且刘关张三人也不是吃素的,连这三人都不能搞定吕布,请问,三国中谁还是吕布的对手?诸葛亮,在书中简直就是神的化身。占卜大师,计谋大师,就连口舌也锋锐无比,几句话就把人说死了,这诸葛亮还算是个人吗?木牛流马这种“高种技”,连唐宋时期都未能发明,可诸葛亮轻而易举就造出来了,他这样的“神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中的人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唯独留下了这本《三国演义》,这标志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读了这么多遍《三国演义》,我对它的评价就是:“我爱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6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不同于一般是史书,也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同时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它既带有真实性又带有情感性。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不但可以回顾了三国战乱时期的历史,也体会到那时代的一些思想文化意识。
我也阅读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评论著作,发觉大多数都涉及到有关这本书的思想主题,而且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也一直争论不休,主要体现在几大学说当中,如:“正统”说,“民本”说,“拥刘反曹”说,“忠义”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理想人格悲剧”说,等等。
我认为,以上所述的各种学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不可以全盘否定,也不可以全盘肯定。但无论那一种学说,他们都只是从自己所认定的一个角度出发,不能全面的概括《三国演义》的丰富思想意蕴。如果将各种学说综合起来,或许可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内涵。
虽然《三国演义》没有一致的主题,但它所展现的总体思想倾向是一致的。我觉得上述繁多的主题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一种表现,如“正统”说,“民本”说,“忠义”说等等。从作品中对英雄人物的行为事迹可以体现出来。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创始者是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而孟子在伦理学上提出了“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了君主“保民而王”、“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些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刘备常怀匡扶汉室之心,虽然占不了“天时”与“地利”,却占稳了“人和”。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人和”也就是得人心,是否能得人心,就取决于是否“得道”。在作品中,说到刘备“得道”之处比比皆是。
我觉得“刘玄德携民渡江”这感人的`一幕是最能显示刘备宽仁爱民,慈善宽厚的品德。刘备屯住樊城之时,兵寡将少,抵挡不住曹操强势的攻打,只好弃城而走,却又不忍心抛弃百姓,于是“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刘备在船上看见众民仓皇逃难的悲惨景象,痛心疾首,想投江自尽,幸好左右急忙劝止,“闻者莫不痛哭”,这可见刘备爱民之深,救民之切,做到了“保民而王”,但绝对不是为了“买民心”而做作的。其仁义之心,人臣共知,日月可鉴。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7
寒假里,我读了许多有趣的书,有《明朝那些事》《呼兰河传》《隋唐演义》……但我最感兴趣的要数《三国演义》这本书了。
这本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每次战役各有特色,读起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让我感到受益匪浅。文中许多个性鲜明、叱咤风云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想必大家对这些人物都了如指掌,我也不例外。但是,如果问我最喜欢的人物,那要数性情豪爽、勇猛过人的张飞了。
只要提到张飞,估计他给大家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个粗犷鲁莽的武夫。殊不知,猛张飞也精通兵法。有一次,诸葛亮让张飞带领十万大军攻打西川的巴郡城。巴郡太守严颜是位老将,有万夫不挡之勇,张飞率军一连三天不能攻入城中,决定抄小道进攻。消息被严颜知道后,提前带兵在那条小路上埋伏下来。严颜擒获了“张飞”,眼看就要偷袭成功,突然一队人马杀了过来,为首的却是张飞!原来严颜擒获的`是假张飞。张飞活捉了严颜,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我由衷地为他叫好!他的勇猛过人和智慧让我深深折服!难怪书中有诗赞曰:“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张飞性如烈火,嫉恶如仇,那份豪气无人可比。他的许多故事脍炙人口,感人肺腑。他早年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曾怒鞭督邮,并一度拔剑欲刺董卓;他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吓死夏侯杰……至今读来,那豪气干云的张翼德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飞也有他致命的弱点。他不吸取教训,终生不改爱喝酒的毛病,曾因喝酒误了许多大事,比如如痛失徐州等。他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士卒,对手下动不动就打骂,招手下怨恨,终招致杀身之祸,实在可惜!
三国时代,英雄如云。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勿学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诈,要学刘备宽厚仁义、知人善任的品质;勿学关羽的心高气傲,要学他的勇敢顽强、忠心耿耿……让我们继承英雄的精神,做祖国的栋梁之才吧!
指导老师点评:小作者写出了自己读《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感受,赞美了性情豪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习作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篇8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