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教案7篇(精彩七篇:优质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本次特邀编辑为大家整理了七篇精心设计的语文教学教案,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这些教案涵盖了多个学段,内容涉及课程重点,设计灵活巧妙,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无论您是新手教师还是经验丰富者,相信在这篇教案集合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宝贵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⑵ 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课件配以相应的图片、文字及轻音乐)
要求学生:
⑴ 注意字的读音;
⑵ 注意老师的朗读技巧。
2、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分小组来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每一小组分配一个画面。
问题提示:
⑴ 这个画面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⑵ 这个描写对象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了春天的气息?
⑶ 哪些词句让你身临其境,有见到、听到、触到、嗅到的感觉,并从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⑷ 为这幅画面取个名字,并说明取名的理由。
(学生的研讨不限于此提示,同时穿插各种方式的'读,加深体会。)
2、全班进行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发言。
(进行变句比较。)
3、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
⑴ 概括开头和结尾的内容?
⑵ 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
四、教学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2
一、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感知王几何的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马及时,四川都江堰人,笔名小非。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和《小精灵拼音童话故事》丛书(4册),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歌词《茶山谣》等。
2、字音、字形:
须臾徒手屏息绰号嘈杂
轮番喉咙铭记高涨弥勒佛
三、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2、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3、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第三自然段)
(2)“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第十自然段)
(3)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第八自然段)
(4)“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第十五自然段)
3、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交流分享、话说老师
同学们,你们已经离开了生活六年之久的小学,离开了那里的老师,想必一定有那么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来说说他(她)的外貌特征,或者他(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或者最常做的一个动作。
提示:一定要抓住老师的特点,说出老师的与众不同。
六、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3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标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2.探究式阅读。如: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4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我们要想过得幸福,就应珍惜青春年华,脚踏实地去奋斗,而不应该有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由项链引出的一幕人生悲剧。为了一时的满足和荣耀,她为此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与俄国的契科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小说之王。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19世纪80年代。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体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和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又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识记字词:
寒伧(chen) 肴(yáo) 鲈(lú) 褶(zhě)
觑(qù) 秽(huì) 赁(lìn) 誊(téng)
资质:人的素质。
艳羡:十分羡慕。
寒伧:不体面、寒酸。
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2.提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由交流后,抽查回答。明确: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总结:《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千字左右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1)提问:
在本部分中,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痛苦、伤心”。
(2)提问:本部分前后共用了七次“梦想”一词,她“梦想”了哪些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
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
“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
“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
“梦想”华贵的壁衣;
“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
“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马蒂尔德自恃美丽动人,渴望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希望被男人追求,被女人羡慕。然而现实生活束缚了她,她只能在梦想中得到一时的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是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3)提问:
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
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即从“然而,有一天傍晚”至“不过你得把这件长衣裙做得好看些”。然后思考:
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
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3.提问:当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连用“跳”“搂”“亲”“跑”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
4.提问:
如何理解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陶醉”?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5.学生思考:如何理解“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6.学生思考:
如何理解“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7.教师小结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
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
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再者,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用“她一生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四、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
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廉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士”(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辨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
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已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
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
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
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已够深了,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
五、布置作业
1.从下边两题中任选一题,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
(1)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注意心理描写。
(2)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
2.自由讨论,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可写成书面稿,供下节课讨论。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儿童嬉戏玩耍的诗歌。先总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然后集中写兄妹俩在雨后玩耍时的快乐。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掌握要认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部分其他生字,体会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欢快心情。鼓励同学们读而优则背,试着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是重点。
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朗读认字,读出愉悦的心情是难点。
教学构想:
不必细细思量,就是以读为本。设三关,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识字、理解与想象穿插其中。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达到能读、会读和读好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 引子
出示录像[夏天景色]
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
屏幕出现几个词语:雨后 广场 糟糕……糟糕!
学生活动:根据提示的词语,想象一段夏天里发生的故事。
[设计意图]先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大门,引起学习兴趣,如果有的学生读过这首诗歌,按照本诗的内容去讲故事,那也很好,顺势引导。
二、 课题。
中国著名的作家冰心奶奶写了一首有趣的诗歌《雨后》。
三、朗读第一关:正确朗读
1、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儿歌,自学不认识的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强,特别是已经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非常高,因此,完全不必老师扶持,该放手时就放手。
师巡视参与,表扬查字典的学生、小组合作识字的学生和其他采取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启示,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更适合自己。
2、通过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字?给大家讲讲吧!
[操作方式]找同学当小老师,把自己学会的字讲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拨,有重点地指导几个比较难认的字。
3、勇闯朗读第一关,朗读要求:正确
学生活动:自由参赛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读的特别好的同学往往会独立朗读,不太自信的同学可能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朗读,自由的朗读形式可调动每个学生的朗读兴趣。
[操作方式]学生互评时的.标准围绕“准确”展开:读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落字。
四、朗读第二关:流利朗读
1、喜欢读这首儿歌吗?为什么喜欢呀?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把诗歌读熟了,读流利了,就更喜欢了。
再闯第二关,朗读要求:流利
屏幕出示儿歌,学生跟着读,老师也跟着读。
[操作方式]一节一节的出现,如果一遍读的不熟练,就再读一遍,第二遍要求大声朗读。
五、朗读第三关:有感情朗读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一段儿歌。
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的朗读。
2、闯入第三关,朗读要求:有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每小组选取其中的一段儿歌,合作表演小品,要求:生动有趣。小组表演哪一段,其他同学就朗读哪一段。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演把课文的情景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把雨后哥哥妹妹痛快的心情调动起来,再来朗读,更加有感染力。
六、附加关:背诵
刚才那么精彩的朗读,让许多同学都手舞足蹈,如果能背诵儿歌,相信你们一定表现的更棒!试试看吧!
学生活动:背诵儿歌,老师和学生一起试着背诵儿歌,互相鼓励。
七、实践作业:
如果在水中滑倒的是你,你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做呢?
回家后有声有色的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听,或许他们会有一些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变化……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该单元学习的是宋词。从编者的意图看,本单元除了了解词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求从题材范围、意境、语言、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鉴赏,通过反复诵读更好地把握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阅读诗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因此应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感悟辛弃疾词的词风,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较扎实,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诗词鉴赏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本堂课的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学生在初中对辛弃疾的生平和诗词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词中蕴含的情感。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共同赏析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的心情。
3、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2、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自制视频导入:
他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一代词宗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二、初读诗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指定学生朗读。
2、点评之后出示诵读提示,然后诵读。
3、播放名家的朗读音频。
三、再读诗词,把握情感:
1、下面两段音乐,如果作这首词的朗诵配乐,你认为哪个更适合?为什么?
老师明确:
《楚歌》:呜咽悲切,如泣如诉,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琵琶语》:轻柔优美,古典舒缓,表现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很适合表现闲愁。
2、再读全词:
齐读词作,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并做简要分析。
3找出最能概括全词感情的词句:
恨、愁、泪
4分析具体原因:
①山河残破
②抗金复国之梦无法实现/壮志难酬、报国无路
③无人理解的孤寂、痛楚
④年华虚度、功业无望
⑤南宋统治者的猜忌、排挤、使他成为游子/思念家乡
⑥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安于现状、不思收复失地
四、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1、回顾快速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明确:找情感词,关注标题,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关注注释,关注意象,找关键词句,抓表现手法等。
2、围绕本词赏析运用的方法来鉴赏全词:
①找情感词
②知人论世
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③关注意象
词作一开篇,就写到了景,楚天千里,秋水无际,意境宏大壮阔,写了长天、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江水和远山默默含愁,落日呢,不仅指自然景物,亦比喻南宋衰颓的国势。断鸿不单指失群的孤雁,也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这是苍凉凄清之景。
④关注关键词
人的行为动作:
写景之后,作者紧接着写到了自己的行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有:看、拍、会、登。
一个“看”字,表明本是战场上的锐利武器的吴钩,而今只能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是以物比人,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一个“拍”字,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用在这儿,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呈现在读者面前。
“会”和“登”,则表明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无人理解,孤独难耐的痛楚。这是悲愤孤寂之情。
⑤抓表现手法
A、上片用到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借苍凉凄清之景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孤寂之情。
B、下片运用典故:
张翰:归隐之心休说。写明不愿忘怀时事,不愿弃官归隐,表明抗金的决心。(诗人怀揣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现实中却被撞的伤痕累累,但是他却从未放弃过。)
许汜:私利之谋不屑。不谋求私利、为国志私、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
刘备:向往雄才大略。表明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自己的雄心壮志。
桓温:悲叹时光易失。表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年华虚度的苦痛和愤慨。
⑥关注注释
五、拓展延伸:
试比较下面这首词与课文在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上的异同点。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明确:
思想感情:
同: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愤慨,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异:《水龙吟》还抒写了作者的飘零之意、寂寞之情,感情更为复杂深沉。
艺术手法:
同:都用“看剑”等动作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异:《水龙吟》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运用典故的手法。而《破阵子》则主要运用虚实结合,将现实与梦境进行强烈的对比。
六、课堂总结:
这首词上片借景抒心情,下片用典写怀抱,我们触摸了辛弃疾的灵魂。他是一个矢志报国的英雄,是一个迎难而上的英雄、是一个感受寂寞的英雄。
在本堂课结束之时,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地齐声背诵全词,再次去体会词人蕴含在词中的复杂感情。
七、齐唱《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共同感受崇高的爱国之情。
八、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梁衡的作品《把栏杆拍遍》,更好地把握辛弃疾的人物形象。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2、看图读熟词语,初步认识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步看图读韵文,认识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学习基中八种学生较熟悉的体育运动项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归类识字课文,是和体育运动项目有关的。板书:识字5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请小朋友们观察书上的图,看看有哪些运动项目,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不太了解的。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章节,读准字音。
三、图文结合,理解词义
1、在这些运动项目中哪些是你熟悉的,请提出来,如果能向同学们说说相关的知识就更好。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及相关词语。
四、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认读。
2、反馈检查。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给“球、足、射、击”找朋友。
2、学生看笔顺图,记忆“击、足、泳、射”的`笔顺。
3、反馈“足、射”的笔顺。
4、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5、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六、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继续学习其余的四种体育运动项目,练习感情朗读韵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书空“球、排、射”笔顺。
二、继续看图学词语:
1、出示图及词语:
2、读准字音。
3、这四种体育运动项目,现在你们了解吗?谁来说说看?相机介绍:
“竞走”是田径运动赛项目之一,走时两脚不得同时离地,脚着地时膝关节不得弯曲。“铁饼、铅球、标枪”可以示实物让学生认识认识。
4、助图画,看拼音练读上述词语。
三、根据意思归类读韵文
1、的3个词语呢?(是投掷运动项目)
2、现在老师把黑板上的词语按照书上的顺序重新排列。小朋友们看第一组3个词语是和什么有关的?(球类运动项目)第二组的3个词语呢?(是常见的田径运动项目)第三组按要求归类读词语。[
3、用多种方式练读韵文。
四、巩固字义,指导书写
1、做游戏:采用巾图形式将词语与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一一对应,帖对的同学领着大家读一读。
2、学生在书上描红“竞、铅、标”。
3、说说怎样记住这3个字。
4、学生完成《习字册》上“竞、铅、标”的书写。
5、听写生字词语。
五、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看图说话(词语用得越多越好)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球()足()篮()跳()泳()走()蓝()逃()
2、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木(……)钅(……)氵(……)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篇7
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习课文4-7自然段,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比喻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创设故事情境,生续说故事:
元旦到了,海洋鱼俱乐部准备庆祝节日,邀请所有的鱼类到海底隧道参加活动。鲸鱼也兴致勃勃地去参加活动,却被红鲫鱼拒之门外,鲸鱼很生气……
教师启发:鲸和红鲫鱼会有怎样的对话?结果如何?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知道鲸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鲸“大”的特点?
二、新授。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2)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些特点的。
2、自学课文4-7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生活习性?
(2)学生回答,师板书:
吃食
生活 呼吸
习性 睡觉
生长
3、选择最感兴趣的一至二个段落认真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鲸的生活习性讲清楚的,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朗读、画图、鲸的自述等)把你学到的有关鲸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4、交流汇报,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用什么方式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评议:他(她)介绍得怎么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相机指导:
第四自然段:
书中怎样描写鲸吃食?(张、吸、闭、滤、吞、扑),注意突出重点词。
算一算鲸的食量20xx多公斤有多重?(相当于40多个成年人)30多吨有多重?(可以装6辆卡车)
师引读,生分角色朗读。
第五自然段:
生说鲸呼吸的特点;做一个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来判断鲸的种类。
第六自然段:画示意图。
第七自然段:
师介绍:鲸长得很快,寿命很长;生说这样介绍好不好,为什么?体会运用列数字、举例子说明的好处。
三、延伸:
1、你还知道有关鲸的'哪些知识?
2、(演示课件:各种各样的鲸)
3、小结:还有很多知识有待同学们去探索,你会发现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
四、作业。
以下四道题目大家任选一道完成:
1、熟读课文,了解鲸的有关知识。
2、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鲸。
3、以《鲸的自述》为题改写课文(也可用课文外的内容)。
4、学习课文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