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100字范文7篇(红色英雄事迹:七篇100字范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位红色故事的英雄,每位英雄事迹将以100字范文的形式呈现。这些英雄们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勇敢无畏、坚定信念,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通过了解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色革命的伟大意义,感受英雄们的崇高精神。
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100字范文篇1
我站在国旗下,看着胸前的红领巾,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胜利;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和我们胸前的红领巾。他们就是革命英雄!
出发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扛着鲜艳的队旗来到的烈士陵园。
进了大门,九位革命烈士拿着枪的雕塑十分逼真,脸上的表情栩栩如生,他们似乎正在战斗为新中国而战!旁边几棵青翠的松树挺拔而立,像是被赋予了革命烈士的精神!来到革命烈士纪念堂门口,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大地上,碑身正面有“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我们站在门口,静静哀悼了三分钟。我想:我生在国旗下,长在新时代,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不然怎能对得起天堂上的革命烈士?主持人念着悼词,节奏缓慢、旋律悲伤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一脸严肃,心里悲痛无比,革命烈士冒着枪林弹雨,强渡波涛汹涌的长江,忍着饥饿严寒,翻越千山万岭的情景随着音乐的'旋律始终萦绕在心头,我感到十分难受,为了新中国,他们付出了多少?为了新中国,他们又得到多少回报……
进入革命烈士纪念堂,我看着他们的遗像,觉得革命英雄的形象十分高大,一句“为了新中国,前进!——”似乎始终萦绕在耳边……一股敬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气愤也随之而生,残酷的敌人侵略了中国,不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肆意践踏中国的国土,富了国庆的内涵,有利于全体国民更好地表达爱国情感、增强国家意识、激发奋斗动力。
沿着先贤英烈用生命和鲜血开拓的道路,一代代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中,我们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但历史的足音也警醒我们: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立足“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迈向“两个百年”目标,前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气呵成,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秉承先烈遗志,发扬先烈精神,用先烈的精神品质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将先烈参与开创、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近年来,我国的烈士纪念工作日益得到重视,烈士公祭活动不断走向常态化和正规化。每年上亿人次的祭奠,让我们体会到群众缅怀的深切之情,感受到民族血脉中升腾而起的复兴动力。方此之时,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开展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的重要性,把烈士纪念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倡导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缅怀纪念烈士、学习烈士英雄事迹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纪念烈士,就是要用烈士精神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就是要用烈士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在国庆6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无数先贤英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缅怀他们的历史功勋,挺起我们的时代脊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改革发展的大潮,共同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伟业。
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100字范文篇2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100字范文篇3
英雄,是历史巨人,更是人民心中的丰碑……
北京密云县,有一位英雄母亲。她的丈夫和6个孩子,全部为国捐躯。
这位伟大的母亲叫邓玉芬。
邓玉芬是个倔强的女子,她坚信只要努力,家里人丁兴旺,日子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婚后,她和丈夫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地,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7个儿子。
好日子还没有熬到,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就把邓玉芬的家乡强行划入了伪满洲国。为了糊口,她被迫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1940年,八路军10团挺进密云西部山区。在邓玉芬的家门口,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她的'心坎上。她知道,只有拿起刀枪打鬼子,才能挽救国家、拯救自己。
当年6月,10团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咱家有人,在打鬼子这件事情上,绝对不能含糊。就叫儿子打鬼子去吧!于是,邓玉芬的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成为白河游击队的首批战士。
9月,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毫不犹豫地又把三儿子送去了白河游击队。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邓玉芬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反“无人区”斗争。她叫丈夫把在外扛活的四儿子、五儿子找回来,在环境最残酷的时候,参加了抗日自卫军模范队。
1942年,抗日政府发出了“回山搞春耕”的号召。邓玉芬和许多山地群众决定重返“无人区”。她让丈夫先回山里搭窝棚自己随后就到。谁知丈夫走后没几天,竟传来噩耗:丈夫、四儿子和五儿子在种地时遭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子同时遇害,四儿子也被抓走了。
坚强的邓玉芬没有屈服。亲友们劝她不要再回山。她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了!”她又回到了猪头岭,拿起丈夫留下的镐头,没日没夜地开荒种地。
国难当头,人命如蝼蚁,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这位母亲身上。1942年秋,大儿子永全在保卫盘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儿子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同年秋,二儿子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死在了家里。三儿子也下落不明。
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沉重的打击,邓玉芬咬牙挺住了。只是,往日性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春种秋收,做鞋做袜,照料伤员,她从不得闲。她的家成为八路军和伤员的休息站,干部战士到了她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战士们就是她的亲儿子!邓玉芬为了让伤员能多吃点儿,自己节衣缩食。家里养的几只老母鸡,鸡蛋却一个也舍不得给亲儿子吃,统统送给了伤病员。战士们都知道在密云的猪头岭有个邓妈妈。
1944年春,日伪军为了肃清“无人区”的抗日力量,围住猪头岭一带,一连折腾了7天7夜。小六儿跑丢了,她背着刚满7岁的小七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她为了掩护藏在附近的乡亲和干部们,眼睁睁地看着幼子连病带饿死在怀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中国人民胜利了。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亲人,咱们胜利了!
值得一提的是,惟一的儿子小六儿也被妈妈送去当兵。1948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男女老少齐动员。为了保卫家国,邓玉芬献出了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至爱,这是抗战时期最普通的百姓代表,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100字范文篇4
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担任茨榆坨村儿童团长。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尤其是东北各线进军更是神速,打得国民党部队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村里地主老财纷纷逃往沈阳。乡亲们如久旱盼甘露一样的心情,盼望着共产、解放军的到来。12月18日,解放军主力部队开进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在小伙伴们的推选下当上了村儿童团长。
1948年春天,驻辽中一带的我人民解放军,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陆续开往前线。龟缩在沈阳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妄图打通沈辽要道,命令一个骑兵团,乘机对辽中东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带进行骚扰。在这严峻时刻,刚满16岁的'谢荣策经过斗争的锻炼,更加成熟起来。他不顾疲劳,日夜坚守战斗岗位,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一天,谢荣策和武装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正沿着公路向茨榆坨村扑来。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农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俩人才分头走出。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哥俩直奔谢家坟走去。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枪口对准他们凶狠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团?快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荣策不谎不忙地说:“我们是学生。”一个国民党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于是,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村子里。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门。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绑着时,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匪兵说:“唉呀?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长谢荣策吗?”宋四环的一句话,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一个个象恶狼似的向荣策扑来。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进屋,抽一阵皮鞭。荣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当天下午,这伙骑兵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
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以为荣策年纪小,只要稍用严刑就可以从荣策口中得到我军情报,酷刑一招接一招,“你们的部队上哪去了?你们那帮穷人头子都跑到哪去了?”敌副官恶狠狠地追问。荣策瞪着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敌人咆哮着:“来人,夹他手指头!”敌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夹住荣策的十指,荣策用尽全力反抗着。一会儿工夫,荣策的脸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敌副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谢荣策,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着又是一阵皮鞭落在荣策身上。残暴的'国民党骑兵团长见荣策不怯硬,便耍起软招。当天晚上,狡诈的副官假惺惺地装出一副笑脸,拍着荣策的肩膀说:“受苦了吧?小小的年纪应该放聪明点,干嘛要跟共产党跑呢?”荣策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就要永远跟着共产党,死也不向你们投降。”
3月12日早晨,敌副官假惺惺地要请荣策吃饭,被荣策严词拒绝了。但敌人没有死心,晚上,他们把荣策带到团部,荣策虽遍体鳞伤、疼痛难忍,但他仍坚强地挺着腰板走。一进屋,那个副官假献殷勤,对荣策说:“请坐!请坐!”荣策理也不理,怒目环视四周。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来到荣策面前,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这个小孩长得确实不错啊,这样吧,我看你年纪小,又聪明能干,以后就给我当个勤务兵吧。”荣策满腔怒火,他猛地闯到尚其悦跟前说:“呸!我是共产党儿童团长,死也不给国民党干事。你这个团长当不多久了!等我们大部队回来抓到你,我还要审讯你呢!”尚其悦的脸刷地变了,凶相毕露地尖叫着:“好厉害的小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吗?”荣策正言厉色地回答:“为什么不想活?是你们不让我活!”尚其悦气急败坏,歇斯底里地对士兵下令道:“把这个穷人头拉出去,枪毙!”
3月13日早晨,荣策见到了荣环哥说:“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诉我妈妈,不要难过,革命是胜利的。”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变得杀气腾腾。人们立刻意识到刽子手要行凶了。敌人押着荣策和肖洪义,谢荣策和肖洪义昂起头,神色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上。尚其悦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荣策慷慨激昂地说:“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共产党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和肖洪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10月13日,谢荣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七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
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100字范文篇5
铭记!昆仑之巅的“高光时刻”
最近,有一句话很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年仅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铮铮誓言。巍巍喀喇昆仑,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就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战斗在卫国戍边一线,用生命践行中国之领土,一寸都不能让。
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中国用行动证明,祖国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
鲜血和生命珍贵,虽九死其犹未悔。春节刚过,万物复苏,新疆的喀喇昆仑仍旧是白雪皑皑,严寒刺骨。一代代边防士兵就是在这样极度恶劣的条件下巡逻、放哨,他们说,他们就是界碑。当外军违反国际协定,越线搭桥、修建道路,单方面进行恶意挑衅时,团长祁发宝同志,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却遭到对方暴力攻击,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展开殊死搏斗,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守卫了国家的尊严,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用鲜血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军人的使命,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铁血英雄。
团圆和领土宝贵,青春热血仍无畏。这个春节,我们感受着微风不燥、阳光正好,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之中,是他们用身躯挡住了寒风凌冽,是他们用生命守住了暖暖春光,是他们用小家的分离换得了大家的团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刚入伍的“00后”新兵陈祥榕执笔写下八字战斗口号,用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守边军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渴望爱情的年龄,肖思远的钱包里珍藏着一张漂亮女孩的照片,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誓言再难实现;23岁的王焯冉和战友们连夜渡河增援一线,一只脚被卡在水下巨石缝中,危急时刻,他将战友猛地推向岸边。他们都是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选择参军入伍,选择戍守边疆,用生命彰显了青春无畏,他们的精神永远矗立在喀喇昆仑之巅。
高原和青春相汇,山河寸土不后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守护,中华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睦邻友邦”“天下太平”的价值取向,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从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就像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所说,面对20xx年印军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造成双方人员伤亡,责任全在印方。历史不容篡改,英雄不能遗忘,广大人民有权利知道事实的真相,看清其中的是非曲直。爱好和平不等于软弱可欺,中华民族不会侵略别的国家,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觊觎他国利益,但也决不允许其他国家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这是高原边防官兵最喜爱的一首歌,更是千千万万高原战士为之奋斗、不惜献出生命的初心和使命。
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100字范文篇6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100字范文篇7
杨根思是抗美援朝英雄。江苏省泰兴县人。1944年2月参加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历次作战英勇顽强,曾荣获战斗模范、爆破大王,华东三级和一级人民英雄称号。1950年9月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同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第3连任连长。在同年11月第二次战役中,他带领本连第3排守卫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107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11月29日,他们打退了敌人在大量飞机、炮兵支援下的8次连续猛烈的进攻。当增援他们的分队正在途中时,敌人又发起第9次进攻,有40多个敌人爬上阵地。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自己壮烈牺牲,时年28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