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免费最新5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免费获取最新5篇,助力优秀文辑!)
本文为您提供最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有5篇,全部免费获取。这些案例涵盖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阅读、写作、诗词鉴赏等。通过这些案例,教师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您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还是家长,都能从中获得实用的教学经验和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免费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难词。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4、体会散文常见写法及语言特点。
5、学会“描摹形象阅读法”。
6、感受时间的宝贵。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及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青春之歌》“太阳下山明朝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还会再开,我的青春小鸟飞走不回来……”引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青春会一去不复返,实在值得珍惜。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27),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三、朗读感知
(一)朗读指导
一读课文,准确流畅。
文中注释字词,随文纠正。
二读课文,准确流畅有感情。
忧虑、焦急——惶恐——懊悔——发奋(不甘心)
互相评议,学习,改进。
三听读课文录音,领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读课文,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文体——散文话题——时间
人称——“我”——亲切、自然、真实;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以激起读者的共鸣。
主要表达方式——描写时间匆匆时间本身(匆匆)
虚度年华(匆匆)
抒情因时间本身(匆匆),而感忧虑、焦急
因虚度年华(匆匆),而感惶恐——懊悔
发奋(不甘心)
2、理清思路,概括各节
①写时间一去不复返
②写“我”因感悟虚度年华而惶恐
③具体描写时间匆匆
④写“我”由感悟而发奋的心境
⑤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3、小结中心思想
珍惜时间,建功立业,体现(实现)价值!
四、体味语言
独立体验,小组交流,全班赏鉴,形成共识。
(一)赏鉴形象具体优美有意境的句子
1、“燕子去了……”—排比;我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实在值得珍惜;
2、“但是,聪明……”—设问;表现作者忧虑而焦急的心态;
3、“八千多日子……”—比喻;形象描写了时间流逝无声无息,年华虚度,却毫无知觉。;
4、“太阳他有脚……”—拟人;有形有声,可见可闻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5、“吃饭的时候……”—排比;有形有声,可见可闻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6、“跨”、“飞”——形象生动写出了时间的流逝,犹如长了脚生出了翅膀
7、“过去的日子……”—比喻;生动形象描写了时间流逝无影无踪;
8、“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
反问;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加强感情的抒发;抒发了作者奋发有为,追求事业的情怀。
(二)赏鉴有含义的词语
1、他们——指代时间;
2、去的——过去的时间;
来的.——将来的时间;
去来的中间——现在;
3、赤裸裸———前者指人来到世上“一无所有”;
后者指人离开世上“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东西”即虚度年华,没有作为。
五、反复诵读
六、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并熟读成诵
七、小结本文
1、语言富于文采。(运用多种修辞;词语准确凝练;善用叠音词)
2、情真意切,真实感人。
八、“描摹形象阅读法”
运用词语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概括的描摹充分理解文章内容。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练习(另见)
3、以《“今”》《匆匆》为例,思考分析议论文和抒情散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课题文体表达方式主要内容目的
《“今”》议论文议论鲜明阐述观点以理服人
《匆匆》散文描写抒情形象描写强烈抒情点明题旨,突出中心以情动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免费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
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有一位非常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作者是谁?
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发、硎(xíng)、澌
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3、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四、拓展迁移。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五、布置作业
我们的祖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阔步走向世界。以“青春中国”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免费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老北京城的胡同小巷经常可以听到小贩们的各种吆喝声。今天,我们跟着萧乾先生一起去品位老北京城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到的吆喝声有哪些?介绍吆喝声时按照什么顺序?
研读赏析
提问:
1、文中介绍了多种吆喝,哪个片段你最喜欢?为什么?请找出来细细品读。
2、作者多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品位出京味文化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整节课的重要点所在。)
3、你还有哪些问题,欢迎你来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免费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情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
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
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3.提示课题:
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3.自学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驻(zhù)捷(jié)侦(zhēn)署(shǔ)伪(wěi)毯(tǎn)碟(diě)筹(chóu)蹲(dūn)弦(xián)
(2)理解词语。
广阔无垠敏捷夜以继日序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住处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午认错刘邓大军渡过黄河。
三、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
文章运用了插叙,更体现了刘邓部署的精心,让我们感悟刘邓的才能。
3.读课文,感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
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
二、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班内交流汇报。
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
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2渡河顺利。
a.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b.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c.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2.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
3.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2刘邓大军渡黄河
6月30日夜刘邓急驶
渡河之前筹划
插叙“明修栈道”精心部署
午夜时分刘邓大军偷渡强渡渡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免费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