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读后感优质6篇
读后感是我与作者之间的心灵碰撞,让我更加贴近他们的创作意图,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相关书籍的,下面是九八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古诗读后感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后感是我与作者之间的心灵碰撞,让我更加贴近他们的创作意图,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相关书籍的,下面是九八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古诗读后感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古诗读后感篇1
古人言,不读诗词,不足以知三国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感世态炎凉,不读诗词,不足以品华彩流章之美。千年后的我们吟诵着古诗词,仿佛与古人对话。
秘洞遍仙卉,雕房锁玉人。仙卉和玉人指的都是美好可爱的女子。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红颜成为了昏庸帝王手中的玩物,荒唐朝廷的牺牲品?她们的幽怨不能发泄,只能默默对着瑰丽的宫墙垂泪。生活痛苦,却还要强颜欢笑,最终落得个终老深宫的下场。真是可怜!那些帝王也真自私,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害了那么多红颜,等国家灭亡了,就给女子们扣个红颜祸水的名声。就好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一样。深宫犹如一个金碧辉煌的鸟笼,红颜们一旦踏进去,便成为了永远失去自由的金丝鸟。美好的碧玉年华永远逝在了宫中,一朵朵娇美的鲜花就这样被无情的命运折断了。真是欲笺心事,独语斜阑,瞒,瞒,瞒!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到花木兰。木兰最出名的事迹就是代父从军。十年前,她还是一个小家碧玉。偶然间,战争降临。木兰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当她束起长发,披上铠甲时,她便不再是一个女子,而是一个一个阳刚正气,胸膛里满是叱咤风云的热血男子。十年光阴,白驹过隙。在木兰面前,只有战场。前面是凶狠的千军万马,后面是死伤无数的战友,在战场上,没有男和女,只有生与死,这是一场生和死的饕餮盛宴。十年,木兰承载了太多,生和死,血与泪,战友的期望,国家的荣誉。十年后,木兰凯旋归来,揭了武装,点上红妆。解了长发,着了云裳,她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巾帼不让须眉,英雄不问出处。谁说女子不如男!
渗入人心的绝美古诗词,是茉莉上的甘霖,是暗香浮动的树荫,是小楼微凉的'东风,是刺蘼上的清露,是云涛与晓雾的相连,是落英和芳草的呓语。千年之后的我们,过着喧嚣纷扰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里,倦怠的心灵更需要一个静谧的家园。捧上一本《最美古诗词》,拾起这字字珠玑,宛若荡漾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品读古人的忧思哀怨,看透古人的风花雪月,磅礴风云。
读古诗读后感篇2
假如考试取消了诗词默写,是否就可以不学诗词了?
关于学习古诗词有什么用,网上流传着一个最为经典的回答:当我们看到夏日游玩,看到荷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不是只会说“哇,真美!”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外如是。
当然,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文艺了,不似古人的习以为常,在我们的日常里随口引用诗句有时也稍显“做作”,有那么些“不实用”,那么,是不是在全民反做作的今天,不学古诗词也无所谓呢?我不这么认为,毕竟,古诗词在应试教育中的分量举足轻重,分数虽然占比不高,却是一用心,就完全可以拿下的。那假如考试不再需要默写古诗词,是否就可以不学诗词?我也不这么认为,诗词之美,是纯正的文学趣味。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意识到诗词自有其魅力呢?说来还是那个很现实的原因——考试。记得那时候还是小学,语文的阅读题总会有个开放的题目,具体的记不得了,当时有一道题大概是一篇讲黄昏或者落日的文章,最后的开放大题是,描述看到落日时的景象心情等,由于考试时间紧急,我突然想起在课外看到了一句写夕阳的诗,于是一般需要写个一二三点分论式的答案,我只匆匆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便交卷了。
那时候懂诗的意境吗?不懂,甚至没读过全诗,我只知道诗里有夕阳,有黄昏,那或许就扣题了,给个一分奖励分总该有吧,怎么也好过空白。没想到在老师看来,这就是眼前一亮,惊喜地给了满分,用他的话,一句课本上没学过的诗,用在这里恰如其分,值得满分。看,我就是这么现实,从此发现了诗词的作用,慢慢地就会留意更多的古诗词,从而发现了它们的美,寥寥几句,感受古人的情绪,这样的体验,比起题目满分的快乐,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怀念起从前阅读古诗词的日子,翻开时更是惊喜。内页很是精美,古诗配上有意境的图画,氛围感很强,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往下看。作文书是为小朋友和学生准备的,贴心地标上了拼音,有了些童书的味道,对于毕业多年的我,也很友好,有那么这个生僻字,早已忘记,也不用再从新去查,蛮不错的。题外话,我一直以为“梵”的读音是二声,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无意间更正了知识库。
作为亲子阅读书籍,是不错的选择,小朋友可以读诗词,爸爸妈妈可以通过诗词后的解读部分对诗词简单理解,给孩子讲述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并不是单独的解读,有时一些相关诗词,在这里也会提到,方便归纳理解,在诗词之间形成扩散思维,有助于知识框架的搭建。
作为学生读物,也是必备,书里从秦汉到近代,列举了不同诗人的经典诗句,大部分也是课本里的知识,从小熟读,在上学过程中重新接触,便于理解,有句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末了,书的附录还做了简单的分类,可以查询相关内容,完成作业事半功倍。
作为我一个文案的读物,翻开来的赏心悦目,读起来的朗朗上口,回忆那时年纪小,巩固下以前的知识,或许在某个时候,又可以用上,想来也挺好的。
给孩子们的大美古诗词,其实是给所有人的大美古诗词,这些,都是古人的馈赠,好好珍惜,美丽自在其中。
读古诗读后感篇3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在高雅文学中,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之比肩。《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是一本带我们领略诗意的书,品完全书,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所说诗词是中国人的宗教,然而我们对这个宗教的信仰,还在吗?一天之中,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变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伤的机缘,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诗意。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再一次触发这一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唤醒心中的诗意。
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
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骨子里的诗意,是沉重人生中一种轻盈的平衡。诗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担当社会的使命。诗歌指引成材之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放松懈怠时,诗歌提醒我们珍惜光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灰心失落时,诗歌给我们俯视一切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妄自菲薄时,诗歌让我们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诗歌道出处世之理。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多么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们初入社会,也需旁敲侧击摸索前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别人优先取得成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距离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语言道尽复杂的人性,含义隽永。诗歌阐释修身之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尚、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逆境更要志存高远,厚积薄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圆满难求,举重若轻才能省却无数烦恼。
在诗词中重温人间真情
今天,我们有几个人会为一份寄托不出去的情思而断肠呢?我们有几个人会对那种无法回应的音信还执著呢?有几个人会在乎对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情有一份交代?有几个人还会勇敢地面对斜阳去感伤呢?——《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现代社会带来物质的极大满足后,我们的精神世界渐成荒漠,当亲情、友情、爱情缺乏心灵交流时,情感立刻不再温暖。让诗意回归到亲情里。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时,因看到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摔盘离去……这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诗意的情怀记录生活的乐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只要处处用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依旧可以兴味盎然,充满温情! 让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表达对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现代人看来,无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诗而已,可我们却分明读到了知己间最可贵的情谊。现代的人们已很难脱离物质表达友情,其实,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阳、柳丝、莺啼便都是无价的,若有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我们的相聚离别便不会那么单调了吧!让诗意弥漫在爱情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好年光无人陪伴,该是多么寂寥;这首描写无忧少妇忽生闺怨的诗,正是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反思。爱情固然需要物质,但并不需要奢华,爱情应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发方兴叹,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忧。
在诗词中体会审美意蕴
今天,生活在都市也有一种惆怅,我们离山很远,离水很远,我们去山水之间,只是作为休闲度假,是一种奢侈的享乐。但是,我们本来是从山水中来的,斜阳、清风、明月、山林,这一切本身都是无价的,曾经与我们朝夕相伴,不离不弃。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在生活的忙碌间隙,让我们拾起一份闲适心情,在诗歌中体会别样的美。
诗歌教我们领略自然之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心随景动的愁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后的淡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衰败萧瑟的悲凉,古人用诗词记录音响、画面、感受相交织的一刻,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现代建筑遮住了自然美景、工业噪音掩盖了动物之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已不是随处可得的机会。然而,就像书中所说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间,用心就一定抓的到。记得有日,开车路过十里芳径,蠡湖一片开阔,残霞落于天际,游人三三两两,这一瞬的美景让我顿时忘却了一天的疲累,这便是诗意的作用吧!诗歌教我们领会含蓄之美。在口水歌铺天盖地、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时代,大众早已习惯了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伤心,诉不出冷月葬花魂的凄凉;多少句我好郁闷,叹不尽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怆;多少句我想你,抵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诗歌传递出一种永恒的古典美,历久弥新,耐人回味。我们固然要追赶现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请不要遗忘岁月积淀下的温尔儒雅。
诗歌是生命深处潜藏着的节奏和韵律,就让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浅吟低唱,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给自己一个和灵魂对话的空间。就像于丹书中所说,把自己交付给诗歌,循着美丽诗意,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在诗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长!(无锡市统计局 周晓)
读古诗读后感篇4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继承了于丹一贯的风格,语言清新洒脱中蕴含着哲理和诗意,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如同一股清泉,涤荡心灵的尘污,帮我们找寻到那迷失已久的栖居之所。作者在“田园林泉”这个章节中写到,我们现代人往往会觉得田园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世外桃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园,每片田园里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读田园诗,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也许田园就在写字楼边,也许田园就在柏油路上,也许田园就在你一天疲惫之后,也许田园就在你远行归来的那个时分。每一个人生命里都有一些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
不管我们多么匆忙,不管我们如何壮志凌云,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此刻,我们就不再觉得田园是一种虚无的、无法抵达的地方,原来它是那样触手可及。的确是这样,也许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难拥有诗意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聆听、阅读让诗意扎根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了诗意,便有了爱、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胸怀,面对现实生活便多了份从容、淡定、坚韧。我想,这才是诗词里的各种意象拂过心灵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着千古名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在这浮华喧闹的城市里,读这样的书如同品一壶飘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怡情怡心的同时,又让我们的精神变得饱满丰盈,我们的生活也被浸染得诗情画意。
读古诗读后感篇5
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读古诗读后感篇6
提起母亲,谁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深深地敬仰之情。母亲的爱是那么伟大,那么伟大,那么无私。
在一个冬雪覆盖了大地,万物披上了银色的时装,漫长而又寂寞的严冬的一个夜晚,一个屋子里的窗户还透出微弱的烛光。屋里的一张小桌旁坐着儿子和年老的母亲,儿子正在借着微弱的烛光看着书,而母亲则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儿子缝衣裳。
原来是这位年老的母亲的儿子明天要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所以,母亲准备为外出的儿子缝制一件棉衣,头发花白的母亲多么舍不得自己的儿子外出啊,但是母亲还是把自己对儿子的千般情,万般爱都缝进这一针一线之中。尽管没有华丽的绫罗绸缎,有的只是家织的土布衣服,但是这件土布衣服却包含着母亲对儿子那深深的爱意。
由于担心自己的儿子迟迟都不能回来,母亲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母亲终于把这一件衣服给缝制好了,她用她那双饱经沧桑的手轻轻地抚摸着衣服,心想着儿子就快要出远门了,要和她分隔一段时间了。她的泪眼朦胧了……
母亲那深深的爱,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博大,相比之下,儿女对母亲那浓浓的情意,就像幼小的青草难于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无法报答慈祥母亲那深深的恩情。
母爱,是无法报答的,因为它是无私的、温暖的、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