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家》观后感5篇(《外婆的家》:五篇观后感,感动心灵)
《外婆的家》观后感5篇,是一篇关于电影《外婆的家》的观后感合集。电影《外婆的家》以温暖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细腻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电影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所传递的情感和思考。
《外婆的家》观后感篇1
电影里的外婆是个哑巴,已经七十七岁了,但她要带着七岁的外孙。外孙相宇非常自私与任性。
外孙刚开始非常嫌弃年纪很大的外婆。他叫她“”臭哑巴”、“聋子”。还在外婆唯一的石皮鞋子里尿尿,在外婆睡觉的时候偷走外婆一直戴着的头上的银发簪去换游戏机的电池。
看到这个部分,让我想到了我以前不与我外婆讲话,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偶尔过年的时候会向外婆要压岁钱,但外婆都不生气,还一直跟我说:“对不起”。她常常给我买牛肉、鸭舌等等好吃的。但有一天,我们去看她,外婆从嘴里吐血,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是多么痛苦。
所以外婆的爱是无私的。
《外婆的家》观后感篇2
一个七十七岁的外婆,生活是那样的困难。十五岁离家十七年的女儿,带着住在汉城的七岁外孙回家了。外孙嫌弃着外婆又老又丑,还不会说话,最重要是住在这么一个小破屋。
电影刚看了不到十分钟,我就被深深感动了。晚上我还特意看了一遍。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外婆辛苦卖菜好多天,只为能给小男孩吃一碗炸酱面,还给小男孩买游戏机电池的钱。这让小男孩知道了什么是爱。也让我知道了亲人之间的爱。
整片电影,外婆的爱是无声无息的。
《外婆的家》观后感篇3
当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感动,一位77岁的外婆与7岁外孙的感人故事,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外孙的叛逆并没有生气和责备,最多的是包容。
妈妈为了找工作暂时把孩子让外婆来带,孩子习惯了城市的生活,非常不喜欢这里,没有喜欢吃的和玩的,孩子有些叛逆,随口的责骂,外婆并没有生气和责怪他,更多的选择的是默默的包容。
孩子一开始就嫌弃外婆脏,家里又有虫子,产生了不满和抱怨,外婆的默默包容感动了我,像我的孩子,做错事情我立马就很气愤,会把她叫过来告诉她该怎么样,看到这部影片让我学会了沟通,就是当有抱怨来临的时候选择包容,这样时间长了,自然就了解了,如果上来就责怪和生气,起不到作用,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就像员工一样,员工有抱怨的时候,一定先要倾听,不要立马反驳或是责怪,就算再生气也要忍耐和包容,这就是爱,爱是伟大的。
当外婆带外孙去集市上把菜卖完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给外孙买了一双鞋,接着带外孙去吃饭,感人的是外婆知道钱不多,只要了一碗面,看到外婆付钱的时候,外孙感觉有些惭愧,临回去上车还问想吃什么,外孙看到其他的孩子在吃巧克力,于是外婆又去给他买,满足于他。外婆去看一位膝盖受伤不能出门的朋友,聊天中感受到一种孤独,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父母年龄大了,想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多,虽然嘴上不说,能感觉到,自己的惭愧是3个月才能回家看看我自己的爸妈,回去就住那么仅有的2个晚上,自己愧对父母,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我应该经常回去看看,老人不图能赚多少钱,只想经常能看见自己的孩子,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所有的儿女经常回家看看吧!
通过与外婆在一起相处的日子,外孙开始变化了,后来慢慢地开始喜欢外婆了,这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不能说话,可以用肢体来沟通,用心来沟通,用爱来沟通,换来的是不舍得离开,后来外孙叫外婆写信,临走还把给外婆留下了很多的卡片,外婆是多么的高兴,同样的不舍产生了这份爱和包容,这就是伟大的力量!太感动了!
《外婆的家》观后感篇4
一个妈妈为了找到工作,把七岁的儿子寄养在外婆家一段时间。
外婆的木头房破败不堪,外婆也没有钱。但她无条件地爱他带他,即便他三番五次戏弄外婆,把她的发簪偷走,把外婆唯一的'鞋子,但光脚走山路的她一点也不生气。孩子想吃肯德基,外婆不会做,只能给外孙做水煮鸡……
但孩子也在转变,从开始瞧不起,欺负外婆到后来把自己的巧克力放到外婆的包里,在外婆生病的时候照顾外婆,教外婆写字,让她以后多给自己写信告诉他。
我们要懂得爱,要向外婆回应爱。
《外婆的家》观后感篇5
上个星期看了一部韩国电影,一个小男孩被送到了在乡下的外婆的家。开始的时候,小男孩嫌弃外婆,最后外孙被感化,开始孝顺外婆。
电影里,一个三十五岁的妈妈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七十七岁外婆的家。外婆想让自己的女儿住一个晚上,但是女儿走了,把儿子留在了家中。男孩拿出了自己的游戏机玩。游戏机没电了,于是小男孩偷偷地拿走了外婆的发簪,把外婆的鞋子藏了起来,但是外婆一点也不生气。男孩想吃肯德基,外婆用草药换了一个水煮鸡。男孩很生气,一个晚上就吃了一点,剩下的都给了外婆。
男孩慢慢变乖了起来。他把巧克力派给了外婆,教外婆写字写信。如果生病的话,就寄一封空的信封。
她从来没有说过多爱他,多么喜欢他,但她对他总是百依百顺。
他也教会了她写字和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