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华罗庚的成长故事》有感美篇5篇()
《华罗庚的成长故事》是一本描写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成长历程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华罗庚先生在困境中坚持追求知识,不断克服困难,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我们都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读《华罗庚的成长故事》有感篇1
华罗庚科普著作选是一部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这本书凝聚了华罗根几十年数学研究的精华,虽然在这本书中有一些知识很难让人理解,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这些难以理解的数学中得出一些我们自己的领悟和感想。一些我们没有接触到的知识,我们可以提前了去考虑他的分析结果以及它的用途,当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相应的知识后重新去理解这些深奥的数学题。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从这个性质中衍生出了非常多的定理,这对数学的定义非常的重要。人们都说祖冲之给我们留下了圆周率的印象,而华罗庚则是这个圆周率的概率推得更加的细腻。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小事中看出罗教授能进一步推出这些数学奥义所付出的努力和艰难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不仅需要非常多的知识,还需要非常好的.逻辑性,我们需要从一些艰难的数学题中找出一些规律,然后慢慢的探索。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更加的坚信数学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发展,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数学,几点我们只有学好数学以后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其他的学科。虽然不能说万事万物都能用数学来解决,但是很多的事情确实能够用数字去表达出它最核心的内容。
小米一名中学生,我们学习数学是必不可免的,尤其是奥数这类非常艰难的数学,我们可以从一些书本中学习到先辈们的努力。他们一步一步的把数学这个艰难的领域带向了如今辉煌的成就,中国能够有如此强大的数学体系,教育就是这些前辈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我们不能够对这些数学难题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学习,而是以一种刻苦庄严的态度去学习数学,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为祖国做贡献。
我读《华罗庚的成长故事》有感篇2
成功需要什么条件?成功是什么?对我来说成功是一朵奇异的花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才能开得绚烂。我清醒的回想成功为什么对一些人来说是唾手可及的事,而有些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到达。如何才能成功?近日在语文教材上看到的关于华罗庚的一篇文章,感触良多。
怎么才能成为一代数学名师呢?原因在文章中不难看出。华罗庚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读完初中就因承担不起学费被迫辍学,可是热爱数学的她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更加刻苦自学,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什么情呢?勤!华罗庚曾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或许我们的天分不如他人,但只要持之以恒终究会有所进步,有所超越。
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多学,还要多请教,多实干。少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读书时一度被老师同学称赞为天才,但他并不骄傲自满,他一直以一个普通的求学者自认,尽管后来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如果说有天赋是成功的要素,那么又怎么会有伤仲永及江郎才尽之说?所以我认为成功的要素不仅仅包含天份。正如华罗庚所说的埋头苦干是第一啊!
恒久的耐心决定一切,在华罗庚一生的岁月中,几乎都在学习研究。可真应了那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我们没有求学的艰难,我们有家里人疼爱,老师循循善诱着知识的大门在向我们敞开,成功的钥匙就挂在眼前去不去叩响那成功的大门,全凭你的意愿。
读华罗庚我深深地明白成功并不可以轻易获得,看到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你心里会觉得太轻易就完成功了,但须知没有成功是来之容易的,有多少人能了解到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天才!这是我深刻的感受!成功就是一朵花美丽的花,只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才会开出最美的花。
我读《华罗庚的成长故事》有感篇3
读了华罗庚的成长故事,我知道了华罗庚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大数学家;他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家里很贫穷,他幼时爱动脑子,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称为“罗呆子”,他上初中后,他的数学才能被王维克老师发现,而尽心培养他,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而退学,他一生都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但是华罗庚并没有放弃学习,他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的数学知识。1928年,华罗庚不幸得了风寒病,落下左腿残疾,可华罗庚依然刻苦研究数学,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读到这里,我很惭愧,我有华罗庚一半的精神,我的数学肯定也很棒的!
在1992年,他在上海的杂志《科学》里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并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熊教授的重视,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1936年,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发表了十多篇论文,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1950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副主任等职务,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读完华罗庚的成长故事,我了解了一位大数学家一生的不平凡经历,他能在坚苦的`条件下学习,而且家里很穷,他不能上学而自学,他学的知识比上学的人学的知识都多,他的数学才能都是靠着勤奋和刻苦,以至于后来还能到清华大学学习和当教授,他真了不起啊!我的学习条件这么好,我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呢!想到这里,我的脸刷的红了!我想我现在要好好学习数学,不能老想着数学学不好,不下功夫,遇到拦路虎想逃脱,还有做数学作业还特马虎,把会的也能做错,题也抄错,所以数学老考分少,现在我要记住,要拿出华罗庚的学习数学精神来要求自己,争取把数学和各科都学的棒棒的,我要加油!
我读《华罗庚的成长故事》有感篇4
都说书香能致远,连我自己都深感惊讶,大概二十年前,我读的一本《华罗庚传》,竟对自己后来的个人成长、人生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华罗庚传》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那时我上初中。书挺厚,好多我看不懂,不过我记住了书中的这个故事:华罗庚生于贫困家庭,仅初中学历,却自学完成了好多高中以上的数学课程。一次,华罗庚看一本数学杂志,发现一篇论文里有错误,他把想法写下来并寄给编辑部,未曾想“他的想法”发表了。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看了文章后,特意邀请华罗庚进京。华罗庚的人生从此开始逆袭,他留在了清华大学,先是当了图书馆助理员,接着做了老师,后来晋升为教授,再然后,华罗庚成了国际著名大数学家。
我于是对杂志有了一份特殊情感,是模仿华罗庚一样找寻别人的错误吗?不清楚,反正就是喜欢看。初三时,我了解到某杂志开展学科类难题征答比赛,尝试参加了,寄去了答案,可惜没得奖。不过,我收到了一张贺卡,落款是那杂志编辑部。我惊喜,因为自己的行动有了回应,陌生的远方亦可信任。
上了师范,我喜欢听音乐,一首首歌进入我的生活。有一天,我把某歌手的多部作品的名字串联起来,写成了一篇小文。几个月后,嵌入若干个歌名的小文在一份报纸上发表了。尽管是“豆腐块”,但这是我的处女作,我开心,就像华罗庚一样,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
我努力学习,成绩还行。有一回考试,最擅长的数学尽管是“优”,可分并不高。一道8分的应用题,只得了一半分,因为我的解答只有列式、没有最终答案,老师认为用我的“笨方法”是算不出结果的。可我觉得“笨方法”也是方法,应该能算出结果。我没有胆量和老师说,受华罗庚写信给编辑部启发,写了一张小纸条,夹在作业本里。老师批阅:“如果你能解出来,我把扣的分全加给你。”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写出了整整一大页的解答过程,我成功了。方法确实“拙”一点,但好歹通过自己的努力,推算出了结果。
千禧之年,我开始在村小教书。几年后,课程改革开始了,变化之处众多,比如数学上不再区分“乘以”和“乘”,统一称“乘”。可我发现,某知名省级杂志的一篇文章里,竟然错误地使用了“乘以”。我手写了一封信,不久就收到了编辑的亲笔回信。编辑感谢我的关心支持,肯定了我的细致认真,并鼓励我加强实践、积极投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能量。
我不仅喜欢看杂志,还喜欢看报。有一次,我给当地一份报纸写了信,就如何办报提出了个人建议,很快收到了回信。信中说:“我们将根据你的建议,在办刊时加以吸收。”回信的不是一般编辑,而是总编。一个总编竟给一名普通读者回信,我感动极了。
再后来,我从乡镇调到城区工作。因为常教毕业班,对六年级数学教科书尤为熟悉。凭着多年的积累,围绕其中一册教材,我列举出教材中若干处错误或不妥当的地方,阐述修改原因,提出修改建议,把信寄给了教材编写者。一天,我同办公室的同事接到了教材编写者的电话,说是找我,同事感到意外,我激动万分。另外,我结合当地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毕业卷,就如何命题写成论文寄给了教育局。没多久,我被聘任为小学数学试卷命题者,我是唯一受聘制卷的一线教师。
回忆过去的一件件事儿,那本《华罗庚传》,那个华罗庚写信给编辑部的故事,给了我持续不断的向上力量。除了此,华先生所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也令我印象深刻,他正是这句话的实践者,他的那种精神也激励我向前。我开始写教学心得、教育随笔,一篇篇文章见于报刊,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我渐渐地喜欢上了“写”,参与了单位有关文字工作。深感意外,从小喜欢数学的我,在从教十多年后,我竟成了一名专业文秘工作者。不过,我钟爱数学的情结却未改变,甚至期盼像华罗庚写《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一样,自己也想为数学科普贡献一点力量!
我读《华罗庚的成长故事》有感篇5
暑假期间我读过十几本书,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杂货铺里走出的大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小时候家里很贫穷,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帮助父亲照看杂货铺,但华罗庚并没有放弃学习数学,靠着坚强的毅力,从江南小镇走进了清华大学,继而走出国门,远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了祖国,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罗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的“三种”精神。
一是学习他勤奋的精神。华罗庚在杂货铺,边做事边学习,常常是挑灯夜读;在清华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学完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同时还以惊人的毅力,奇迹般地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在剑桥,华罗庚除了泡在图书馆里,就是四处听课。两年时间,华罗庚就撰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国,印度等国的一些数学刊物上。
二是学习他坚持的精神。华罗庚无论是在杂货铺还是在校园,一直坚持学习。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如妈妈去世、自己得了伤寒、左腿关节变形等,也不放弃学习。他曾说过:“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
三是学习他奉献的'精神。华罗庚把一生奉献给国家,他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像陈景润这样的优秀人才,并将数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他多次带领中国科技大学的师生,深入田野、企业、矿山和工厂去,宣传推广他的数学成果。毛主席赞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他曾给周总理写信说:“要向总理学习,从严从实,戒夸戒浮,为党为国为人民而鞠躬尽瘁。”由于他特殊的贡献,69岁的华罗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崇高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华罗庚》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聪明在于勤奋,成功在于坚持,价值在于奉献。华罗庚的“勤奋、坚持、奉献”永远是我今后的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