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6篇(村支书:疫情抗击的杰出楷模)
标题: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 简介: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村支书们发挥了积极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本文将介绍六位村支书的抗疫先进事迹,他们在疫情面前坚定领导、积极组织,展现了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担当与使命。他们的故事将成为我们共同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1
在贡井区桥头镇增产村泥泞的山路上,总是有一位白大褂带着口罩,提着药箱,艰难却坚定地走向乡亲家里看病。如果你仔细打量,会吃惊地发现,这位医生在一瘸一拐地缓慢走路。原来,他年幼时患上败血症导致左腿短小,左腿股骨头已经坏死。但就是这个行动不便的人,却在二十多年的风雨中坚守在乡村的医疗岗位,坚持为乡亲们送医看病、送药、打针、量体温……
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拖着残疾身躯,坚守在抗疫一线,同基层党员干部一道保卫着乡村的安全,将青春和医术献给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他就是深受村民们喜欢的医生——桥头镇增产村医务室的“跛脚村医”黄永剑。
突发病难左脚残疾
1981年,黄永剑出生在桥头镇以外十多里的偏僻山村增产村石厂坡民院中,小学就读于增产村小,后升学到桥头中学读初中,成绩保持在全班前10名,他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并一直担任班长。
可惜好景不长,1991年刚满10岁的他,有一天突然感觉腿部剧痛,继而全身发烧疼痛难忍。父母赶紧将其送往自贡第四人民医院,检查出他患了化脓性股关节炎加败血症。
当时,医院下了病危通知,看着曾经生龙活虎的儿子奄奄一息,父母苦苦哀求医生做手术。医生们冒险做了手术,黄永剑奇迹般地起死回生。黄永剑家里贫苦,这次手术花去的一万多元治疗费,还是父母四处借钱,东拼西凑的。
随后,伴随黄永剑的就是艰难困苦的保养、锻炼和恢复,为此他足足修学了一学期。当他能够拄着拐棍走路后,就赶紧复学了。从老家石厂坡到桥头镇中学就有十几里山路,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身,背着书包和干粮,拄着拐棍,一摇一跛地向中学走去。由于双腿疼痛,黄永剑每走几分钟就要歇一会儿。每天到校时间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候走不动了,路过的同学就主动背他走一段路。
后来他灵机一动,自制了滚珠板车,上学也不那么艰辛了。板车坏了,同学们又帮着做了新的滚珠板车,陪着他一起走过漫长艰苦的求学之路。
苦学医术报效桑梓
1997年,黄永剑以优秀的成绩考上自贡卫校,他常常想着,家里为自己治病的借款都没有还清,父母还在为自己读中专做着无休止的重活。他下定决心:绝不能荒废时间,必须利用机遇刻苦钻研,锻炼医学能力!
黄永剑勤学好问,敢于实践,特别是在第三人民医院实习期间,他认认真真向老师、医生们请教和实战。黄永剑说,在三医院实习这二年,是自己医学技能进修的最好年华,老师们的无私帮助和指导,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和培养。
2000年中专毕业后,黄永剑在桥头镇医院做临聘人员,参加农村医务工作的具体实践。2001年,经镇医院老师们的推荐,他参加荣县乡镇医疗系统统一考试,正式作为村医到家乡增产村医务室工作。
对黄永剑而言,这真是意想不到,却又真实发生的神奇事情。自己是在同学与乡亲的帮助下,从这里一步一摇走出去读书学习,如今黄永剑怀抱感恩,以“学有所成,反哺家乡”这一坚定的意志,学得一身医学知识又回到了养育自己的家乡,投入到为父老乡亲看病送医的工作中。
黄永剑保持医者仁心和赤脚医生的传统,坚持下村入户、送医上门,对本村所有慢病患者进行随访,对分布在村里各个地方的疑难怪病人员、年老不便行动的瘫痪、高血压患者,要给予针对性地诊治和安慰。
2001年夏天,赖大姐回家途中被蛇咬,到县市医院路途遥远,又舍不得花钱到大医院医治。黄永剑获讯便带上药品器具,拄着拐杖走山路去给赖大姐看病、打针。
还有一次,增产村6组的冯婆婆从高坎摔下,腿摔断引发败血症,大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通知家属准备后事。家属虽然把棺材寿衣都准备好了,但始终不甘心,于是希望黄医生可以上门输液,死马当活马医。没想到,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冯婆婆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
黄永剑每天风雨无阻为村民送药看病打针输液,他的报恩行动和高超的医术,博得了父老乡亲的交口称赞,诠释了医者仁心。
坚守抗疫坚守安全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岗位,一份责任。
身有残疾的村医,拖着不便的腿脚,每天来来回回监测村里18个湖北返乡村民的身体状况,黄永剑用行动保障了全村人的健康。从非典到扑灭山火,都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这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的初心,也是一位乡村医生对乡亲们的大爱。
今年新冠肺炎爆发后,全镇全村党员干部迅速到各路口、社区、农家院落监测和宣传防疫,为村民抽血检验,投身到抗击新冠病毒的工作中。村医疗室中,黄永剑每天要为乡亲们看病、测量体温,分期到桥头镇医院各点参加检查、测量体温等工作,还要密切注意村里各生产队各家户出现意外,不间断上门查问。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黄永剑拖着自己的残疾腿脚,每天来来回回监测村子里从湖北返乡过年、散布在村里各处的18个村民,及时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
每天配合桥头镇卫生院的安排,入户为这18个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一天两次体温监测,询问、观察他们的实时身体动态,记录台账,成了“跛脚村医”的特殊任务。黄永剑说:“我的任务就是守住18个人,守住了这18个人,便守住了全村2400多人的安康。”
增产村有2400多人,各户分布很远。早上7点,黄永剑就得出门,有些村民家里开车到不了,他就跛着脚一步步走路去。每天,黄永剑不是在村民家中,就是在山路上。
负责全村医疗工作的同时,黄永剑还要支援乐自高速桥头收费站卡点,同公安、交警等部门的同志一起,在站点排查车辆、测量体温,守好外地车辆进入贡井的第一道关口。轮到值夜班,天冷与久站刺激他的病腿越发疼痛。同事们让他休息,他却咬牙坚持:“不能影响检测排查工作,这是大事。”
增产村村支书杨宗国挨家挨户排查、宣传防疫时,每次碰到黄永剑,都叮嘱他要注意安全。杨宗国说:“之前有两天下雨,有些小路全是泥巴路,看他跛着脚走路不容易,生怕摔倒了。”
2月1日上午,不到一个小时,黄永剑已两次走进武汉返乡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刘大姐的家。第一次是上门监测体温,观察到她有些咳嗽,立马返回桥头镇卫生院汇报,第二次他又上门为其抽血检验。刘大姐看他一瘸一拐地走进门,赶忙去搀扶他坐下:“黄医生,你对我们太负责了,你自己腿脚都不方便,喊卫生院换个人来嘛。”黄永剑回答道:“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学医的,这个时候当然是我上。”
通过连续监测和观察,刘大姐的血常规显示暂无问题。2月7日,增产村18个从湖北返乡的村民全部解除隔离。这样的结果,对于村医黄永剑来说,就是坚持在乡村抗疫一线的意义。
全家行动发展村医
由于疾病,黄永剑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十分疼痛。好在妻子曾武平是村里的网格员,也是一位党员,能帮上黄永剑的忙。曾武平说:“他走路痛了就搀扶一下他,帮他做下记录,帮他分担一点。”黄永剑常年要负责村里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日常诊疗,很多不容易去、去不到的地方都是曾武平扶着他走去。
黄永剑在工作上的坚持和毅力不仅感染着村民,也让家人更加团结勤奋。黄永剑家里条件依然艰苦,他生病医治的费用到现在还没有还清。父亲因病过世,为了还债,六十多岁的母亲还在外打工挣钱。
在母亲不能照看、父亲去世的环境下,黄永剑一直在营建轻松、奋进的家庭气氛,希望让小10岁的妹妹能够安心读书。好在妹妹也以哥哥为榜样,她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从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妹妹成为了家里最高学历和最全面医学专业知识的人,这是黄永剑非常满意的结果,希望这将会对乡村医疗和他的村医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2
赵旭升,男,200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西和县蒿林乡蒿林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
“我是医生,我必须要在一线”。疫情发生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他自告奋勇,第一时间奔赴西礼大桥疫情检测点,为过往人群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帮助返乡人员落实居家留观措施,饿了吃泡面,渴了喝凉水,困了就躺在帐篷里眯一会儿,一有来往的人员和车辆,他就又开始了工作。
回到村上后,他又继续坚守在村上的检测点,每天主动做好公共区域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消毒,认真统计各类上报数据,配合乡村干部做好返乡人员的医学观察,为留观人员每天进行两次体温测量,积极向群众做好各项预防新冠肺炎疫情的宣传工作,大家认为他十分辛苦,提出让他回家休息两天,却被他多次婉拒。他总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乡村医生,保障村民健康是我最大的职责,大家健健康康是我最大的心愿,只要疫情没有完全结束,就不能有半点马虎大意。”直到现在,赵旭升同志仍和其他同事一道,坚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战场,默默地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3
3月2日,长葛市董村镇新王庄村卫生室,一张破旧的接诊桌上,摆放着武汉返乡人员居家隔离家庭消毒记录表和体温记录表;桌子后边的墙上挂着白大褂、听诊器和出诊包,一旁的柜子内装着全村居民的健康档案。而在这里,再也看不到乡村医生王土成忙碌的身影了。
2月10日早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连续奋战多日的王土成,因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37岁。这位平凡普通的乡村医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筑牢乡村疫情防控的“堡垒”,书写了最朴实而不凡的篇章。
新王庄村是董村镇一个普通的乡村,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共排查出3名途经武汉返乡的村民,对3户家庭实行“三包一”机制(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村医包一名隔离人员),坚持24小时严格管控,进行居家医学隔离。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检测和排查疫情是我应尽的职责。”王土成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全天候保持“战斗”状态,他主动和家人隔离,将“卧室”设在了村卫生室。每天简单洗漱、吃过早饭后,“全副武装”的王土成背着随访包就走出了诊室,上门宣讲防护知识,跟踪隔离人员情况,奔波在乡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刚开始,村民们都觉得武汉离得远,病毒来不到,部分人便放松警惕,防护意识不强,乡里乡亲的来回串门拜年。王土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民的观念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改变的。”他戴着口罩走到村民家门口,不厌其烦地叮嘱各种注意事项;他利用村里的微信群,一遍遍向大家讲解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他还绞尽脑汁把疫情防控知识编成了顺口溜讲给大家。即便村民谁有点不舒服半夜打电话咨询,王土成也从不抱怨,耐心为村民答疑解惑,但最后总是不忘多啰唆一句“近期要在家好好待着,做好防护,可千万别聚堆、别串门啊”。
“土成是我们的好村医,每天都要到隔离人员家庭帮助测量体温,并指导他们进行家庭消毒,时刻都在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加大家的信心。”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村里返乡人员都知道怎么做,在家人员知道怎么防,发现疫情知道怎么报,这都是土成的功劳。”
为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新王庄村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组成的防控小分队,轮流在村里的卡点执勤。王土成经常主动到卡点跟他们交流,讲解疫情防护知识,查看流动人员体温登记。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建停告诉记者,村里的卡点就设在王土成工作的村卫生室门口,他有时间就上前协助大家执勤,帮忙给进出人员测量体温。为了方便大家晚上执勤,他还专门腾出一间带空调的房子,让大家夜里进去休息。“实干、心细,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冲。”这是大家伙儿对王土成评价最多的话。
近一个月来,王土成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成了他生活的常态。2月10日清晨6时许,疲惫的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抛下妻子和13岁的儿子、4岁的女儿,永远地“休息”了。
得知王土成离世的消息,新王庄村陷入无尽的悲伤。这位10多年来跑遍了全村家家户户,对每一户村民身体状况都记得一清二楚的“健康守门人”,静静地走了。村民多么想再看他一眼,可他们记得王土成“不聚集、不出门”的生前叮嘱,忍住送行的脚步,选择在网上、微信朋友圈里发声悼念,决心用抗击疫情的胜利告慰这名牺牲的“白衣战士”。
“年仅37岁的王土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村医的责任和担当。他救人不为名,治病不为利,关键时候冲锋在前、敢打硬仗的精神,值得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王土成的生命,定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路上,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与疫情抗击到底的无穷力量。
如今,这力量已经传到新王庄村每个党员的心中,传到每位村民的心中。他们相信,点点滴滴的努力,每一份微薄的力量,都将汇聚成抗击疫情的洪流。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4
2006年9月,陈元泰成为一名医学大学生,他立志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09年9月,他志愿参加了国家的“西部计划”,去了贵州省毕节地区,参加了支医工作,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待人民群众,无微不至,如亲人一般,深受群众的好评。从医10多年来,他用所学为当地百姓解决病痛,为全村百姓守护着平安健康,用汗水和真情践行了一个乡村医生崇高的医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乡村医生,陈元泰医生主动请战,他说:“我是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要冲在前面才行。”按照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安排,陈元泰医生主要负责咸谅村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在连续几轮的核酸检测工作中,他每天站第一班岗,早早来到点位开始准备工作,在采样几个小时其他医生轮换后,陈元泰医生便回到他另一个“战场”——卫生室开始日常工作,为患者诊治。等到下午,核酸检测工作调整力量下村入户时,陈元泰医生便也开始跟着入户了,他说:“村内的群众,我熟。”就这样,他充分发挥地熟、人熟优势与工作人员们一起入户帮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群众做核酸采样,确保核酸检测工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陈元泰医生扎根基层,兢兢业业,情系乡村,无私奉献。他说:“卫生室就是我的家,这里的群众就是我的亲人。”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陈元泰医生也是常与咸谅村挂点领导、两委干部一起下村动员。在村内,老人小孩得了大病小病都会去找陈医生看看,他们由衷地信任他。有些群众对疫苗接种有认识误区,存在心理顾虑,村里群众一看是陈医生来了,他们也放下心来,陈元泰医生主动向他们讲解,根据群众身体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使接种工作更好推进。
生命重于泰山,责任义不容辞。陈元泰医生正充分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根基层、默默奉献、逆向而行,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一名党员医者的担当作为,为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5
他叫梁连明,是永州双牌县理家坪乡车龙村村医,自2008年8月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10多年来,他在村医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为保障村民健康,无私奉献青春热血。他2012年度被评为县“优秀乡村医生”,2019年度被评为双牌县“好医德 好医术 好医生”三好医生,2020年被评为湖南最美乡村医生。
勤学苦钻,强健服务本领。他把治病救人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把强健服务本领作为工作出发点,把看得准病、治得好病作为学习的原动力,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博览医学群书。通过学习,他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使村民的健康获得感持续增强。
迎寒冒署,守护一方安康。他坚守在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第一线,从医十多年来,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通过他精心治疗,细心护理,使许多患者重拾生的希望,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病魔之痛。他是让患者满意、家属放心的一位好医生。
2017年腊月十八日,梁连明因车祸左脚跟骨骨折,腊月二十四吃晚饭的'时间,一位90多岁的老人突然出理发热头痛、怕冷、全身发抖,由于只有儿媳一人在家照顾老人,无法将老人送至村卫生室,他接到电话问清病情后,顾不上吃饭,立即整理药品,背上出诊箱,拄着拐杖,让爱人开着女式摩托车将他送至病人家,及时为老人诊治,直至老人病情得到缓解后,才疲惫地离开。
80多岁的余老患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多年,于2018年12月底一个深夜突然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病情非常严重,家属来电,把他从睡梦中唤醒,他立马起床,备齐药品,背起出诊箱,带着氧气袋,迎着寒风,骑着摩托车直奔他家。经过吸氧、止咳化痰、平喘等治疗后,使患者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
这只是梁连明医生从医十余年来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他共出诊1万余次,从不收病人的出诊费。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他常常为其免费治疗,十余年来,共为贫困患者免收治疗费近4.0 万元。面对危重患者需要送上级医院治疗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他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治,从医以来,共护送危重患者100余人次。他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为的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他付出的是艰辛,得到的是全村老百姓的高度认可,他值了!
夙夜在公,严防疫情输入。他既是一名乡村医生,也是车龙村一党支部书记。疫情防控战役打响以来,他一直与其他村干部一道,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日夜兼程。以护佑全村百姓的大爱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筑起了守护全村百姓健康的“防护墙”。
今年春节期间,从武汉回村共有13人,这13人成了他最深深的牵挂,尽管对他们实行了居家隔离,但刚开始还是在村里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为了消除村民的恐慌心理,保障大家的安康,他每天两次穿梭于村中,为返乡人员测体温,给村民宣讲自我防护知识。疫情防控期间,武汉返乡人员赵某某出现发热、咳嗽现象,他凭着医生的职业敏感,第一时间告诉赵某及其家属居家隔离,同时迅速将情况向乡党委及卫生院作了汇报,并配合县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赵某及其家属进行了采样检测,得到检测阴性结果后,才放下悬着的心。事后,大家问他“你不害怕吗?”,“怕,怎么不怕,但我是医生、是党员,群众需要我,我必须上,这是我的责任”,他的响亮回答,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乡村医生的责任担当。
13名武汉返乡人员隔离14天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经请示上级部门,村里对这13名同志延长隔离7天。时间延长后,部分人开始出现焦虑和不稳定,他逐户做细思想工作,逐一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为其购买和运送生活用品和食品,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一系列人文关怀,及时消除了武汉返乡人员的思想顾虑。在返乡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全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决定性胜利,保障了全村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稳定。
进村入户,做实公卫服务。为全村2506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对本村207名老人、84名高血压患者、16名糖尿病患者、7名重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做到了随时体检、定时面访、定期看护。每年配合卫生院医护人员为207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体检信息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为老年人构筑了动态健康保护平台。
积极配合县妇幼保健院开展“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普查工作,近三年来,共免费检查村育龄妇女400人次; 加强了对0-6岁儿童系统管理,共管理全村0-6岁儿童171人,切实做到了无漏登、无漏管现象。特别是对全村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做到了胸中有数、心中有底,儿童每到接种时间点时,他都坚持每次亲自上门通知接种对象到卫生院按时接种疫苗,并认真开展接种后跟踪随访,及时了解接种情况,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
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积极配合乡村干部,动员村民主动参保,确保了全村每年农合参保率达到了100%。
作为一名党员,他一以贯之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人民至上理念坚定。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人民健康至上初心牢固,他以最大的热忱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自己所能为村民消除病痛,用他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一方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他不愧为村民的健康“守护神”。
村支书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篇6
疫情防控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也是检验每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考场。面对疫情,她时刻严阵以待,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村内每条巷道,充分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和热;舍小家为大家,她用实际行动扛起了抗击疫情的重任,生动地诠释了基层村医的“硬核”担当。她就是今年党的生日那天刚刚转为正式党员的xx村村医xx。
每天早晨八点不到,穿上防护服的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入户测温、上门诊断、送药就医等等,她用人文关怀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村民在疫情期间更加安心。这不,刚刚给村里的几位老人体温和血压的她又接到电话:“一名摘雪菊的村民因天气炎热在地头出现了中暑的症状,需要马上救治”。她二话不说,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就和志愿者骑上电动三轮车向田间奔去。他熟练地取药、送水,志愿者在一旁轻轻地扇着凉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暑的村民慢慢地恢复了精神,她们才放心地悄悄离去。
从地里回来后,她又投身到了发药的工作中,一家一家仔细的核对,耐心的讲解:“这个药发给你们,记得每天三次,每次4粒,你们家5岁的孩子不要吃”,“前天给你发的药吃完了没有,这个药一盒是两天的量,今天发的从明天开始吃”等等,这些话她每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她的眼睛患有严重的眼疾,左眼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一天工作下来,额头的汗水不知多少次流入她患病的眼眶中,布满血丝的双眼使她看上去略显憔悴,但炯炯的眼神中透出的仍然是坚毅和顽强。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党员同志们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