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8篇(《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历史的智慧与启迪》)

本文主题为“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8篇”。易中天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著作《中华史》系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本文将对易中天的这八篇读后感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8篇(《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历史的智慧与启迪》)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1

这套书对于读者有门槛要求,准确说,易大师这套书对于读者有门槛要求。因为不是翻译古史书,再根据每一段历史自己发挥。易大师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述说历史的变化,理清历史和制度、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关键点。所以如果没有明朝历史基础的人读起来不如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津津有味。同样,由于是通俗读物,面对一般民众,又不能如学术论文一样深入论述,枚举符合自身的观点的论据。造成给人匆忙、零碎的印象。有很多转折和变化是默认读者能自行推导出来的,而没有深入论述。因此综上所述,本书就变得很尴尬的高不成低不就。不过易大师写这书的目的,嗯我还记得几年前他开始写这书时的序言所说,为的是寻根,而不是给读者讲历史。所以以政治、文化变迁为主线,去芜存菁地摘录关键历史事件,似乎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不过易大师其实对国外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就如一些评论所说,为什么不像两汉两罗马一样引入国际观来看看中西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对比呢?其实这一阶段西方正值启蒙运动,也是开始出现思考者那样的,从神到人的转变。是否世俗化对于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是一个必定关键点,也是一个必经阶段呢?我感觉易大师也是这样想的,不然不会在最后李贽死时会说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丝光亮暗下去,但皇帝和大臣们却不觉得痛…

好吧,言归正传,跟明朝那些事儿不一样,本书前半段其实详细论述了明清的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来源和原因。明清承金元,而且由于朱元璋和朱棣,造成政治制度更趋集权,且思想本质上已经与唐宋不一样,不再是共治,而是独夫独裁。伴随独裁而来的,就是由于统治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由于不安而形成的特务制度。同时,又得益于太祖出身贫困,成祖曾为藩王接触人间烟火。所以太、成二祖奠基的明朝政治对于民间仍然是开明的。这就造成大明王朝在官方政治和思想形态乏善可陈,但民间经济和文化均有所长的情况。虽然不如唐诗宋词,但实际明的小说一直影响后世甚大。也不必妄自菲薄说明文化不如唐宋,其实单小说就足以给予肯定,更别说一系列戏曲的出现。

不过易大师的书里虽有王守仁出场的戏份,但没评论心学。从程朱理学到心学的变化是民间人心的潜意识自主选择还是在文化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嬗变,还是异类只能作为个案单独谈。这些都没有说。本书对于朱明王朝这种快到近代,而且史学、野志也还没散逸的朝代的评论似乎不是一两本书可以说完的。看到下一部是想专门写严嵩和张居正。那是不是应该也把哲学方面的也过一下,再出部跟西方同时代的对比书呢?易大师本书中诸多没有展开的观点是否还另外著书细论?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2

坦白说,刚开始读这卷的时候,心里是懵的。

尤其是在看到易中天先生说,“女娲之前第一个女人是夏娃”的时候,心里还纳闷了一下:夏娃是谁啊?

心念一转之下,才惊觉想到:那不是西方圣经的故事嘛?

我们不是在看中国人的起源吗?易先生写串了吗?

而且,越往下看,这些西方的元素还越来越多了,伊甸园,那条狡猾的蛇,甚至是阿波罗,酒神逐一登场,不断穿插在文本中,担负着或重或轻的角色。简直要让人搞不清这到底是不是关于中华的历史了?

嗯?等等,好像这里就是关键。易先生在这里好像想向我们展示的,还真就不只是中华的历史,而是更想要向我们介绍的,是“人”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即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具有共性,又有自己的选择和作用。

而易先生的这套历史的独到之处,也就在于对这个共性的建构的视角,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发展的视角。他关心的,是神话背后的隐喻。

神话,用他的说法,是先人有了自我意识后,为了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而创造的一套故事。在这样的叙述里,蕴含着先人的经验和思考。重新去审视他们的叙事架构,就是为了要把握其中人类演变的历程,同时去除其中精心编制的谎言。

所以,这本书总是绕不开對神话中的种种符号的解构,要么通过对字义的回溯,要么配合考古的文物,一点点厘清那些符号背后真正的指代和含义。比如对女娲的崇拜的背后,蕴含着原始人对女性掌握了生死的崇拜。并通过符号的产生和流变,去判断当时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变化。

虽然,我们可能都以为我们已经知道远古的大概历程,从氏族到部落到国家,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但是,这本书,它像是在传统的文物视角以外,确切地说,是从对符号和文化的挖掘的角度中,重新发现了人类的这一历程。

而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历史,从来也不是只有一套叙述的方式。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3

《易中天中华史》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

吴敬链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能回答吴敬链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著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向我们介绍中国文明发展史的著作。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4

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祖国的巨大改变使大洋彼岸的西后国家望洋兴叹。而在今天的辉煌成就下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英雄豪杰呢!

翻开历史沉重的一页,八国联军进北京使人心惊胆颤;火烧圆明园使恨之入骨;南京大屠杀使人为之然落泪。面对这忍辱负重的历史,令人心酸的血腥场面,即使是不同肤色的人,只有他(她)还有一颗善良的心,面对这样残不忍睹的场面能为之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吗?我想大家会异口同声的回答:不能。

在21世纪,作为这个时代的主人,我们更应爱护这个国家,学习先人的自立自强精神,时刻警 醒自己,不要让历史的车轮倒转,从五千年的文化中吸取教训“爱国”不是用说的,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言出必行的性格特点。如果你高呼爱国只是从形势上来看,那么就大可不必了,中国13亿人口并不少你这一句。那么即然你已说了为何不做呢?古语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新社会中,一定要将爱国落实到实处,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许多人或许会问了:“我们只是学生能为祖国做些什么事呢?”或许大家都不会在意一些细微的事,在学生们的眼里爱国就是做出一些大的贡献,一些细微的小事并不值得一提。但往往事情的成败就在于细微之处。

记得在日本广岛亚运会的时候,比赛结束时三万人的全场上竞然没有一张纸,全世界报纸都登有惊叹,就因为没有一张纸,竞可以令全世界为之惊叹,那么,面对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结束后的满地废纸,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最起码,我们在素质这一方面已经大大地输给了日本。

其实,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可以决定一件事的成败与否,所以说爱国不应该光说不做,异想天开,我们应该实事求事地去做,不论在大事或者小事上,都应该为国争光,更不允许别人恶语侮辱祖国。

如果说,一个人把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它是有意义的;如果说,第一个人都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这个国家何愁会不昌盛兴旺呢?

周恩来同志能“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又何其不能居安思危呢?我们应该没吸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时代的贡献者。只有每个人都能这样想,那么前进的车轮将会永无境的飞车至世界的最高点。

回顾过去,我们千疮百孔,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这21世纪的征程上,我们应该将爱国落实到实处,做到更高、更好、更强。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5

《易中天中华史》已经读到了最后一本《三国纪》。发现最好看的还是第二本《祖先》,那种颠覆,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亮点突出,让我欲罢不能,读了还想再读。

越往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因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历史方面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能一下子理解,虽然易教授已经写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争鸣》时,我很想理顺各家的观点,然而,看的时候觉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仅有的对各家的浅显认识,能看懂,但是看过以后,却有种记不住的无力感。毕竟,最这些的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这系列丛书让我大开眼界,不论是从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知道了门阀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等等,还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什么是封建,西周的邦国制度是怎么进行分封的,原来历史书中有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介绍,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代替。

尽管这系列丛书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觉得易教授老是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用错,有时候能感觉某本书他写得很混乱,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某些片段没有考虑读者的水平,自顾自说,看得我好几次都想跳过去,或者扫视过去,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其实我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挺重要,但就是静不下心去认真读。

但这套系列丛书我仍然是褒大于贬。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女生来说,已经觉得很酣畅淋漓了。绝对是满满的收获。甚至看到某些章节觉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真是可以古为今用。虽说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那些治乱循环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

这套丛书的感受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仅说个总体感受,待自己沉淀、消化、吸收,再去评说具体的细节吧。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6

自秦变法改分封为郡县制,使得秦汉国力强盛,国家机器效率大增,晋武帝司马炎上台后分封诸王,后来造成了历时十五年的八王之乱,使得外族有机会入侵中原。

现实种种打破了秦汉以来铸就的儒家济世的精神追求,看似给了士族们独揽九鼎的机会,但也造成了国破家亡,衣冠南渡,五胡乱华。政治黑暗压抑了人性,同时也导致魏晋人对心灵美、自然美的无限向往;这也为隋唐盛世的开放包容埋下了种子。

士族偏安,好清谈,讲风度!文人更是以虚无缥缈之境界为最!玄学大行其道,儒学空有其名,礼仪废弛;于此同时,飘然洒脱,真性情为时人所称赞;男子以白净漂亮为美,磕药酗酒甚多;更有此类人带兵,奇哉!怪哉!

清谈大家虽博学,但脱离实际,不事俗世,风评人物,空谈误国。体质破坏后又没有形成更好的体制,礼法、道德被少数阴谋家变为利用工具,从而导致魏晋人精神信仰崩塌,追求自由,男扮女装;

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这就是那个时代!!听完感慨良多呀!!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7

在这一节中,易中天教授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上帝创世和女娲造人的传说,娓娓道来。令读者读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

开篇讲述了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一切,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用泥土完成造人。上帝用泥土捏了一个取名“亚当”的男人,又用他的肋骨捏一个取名“夏娃”的女人。上帝造人就这样结束了。而女娲造人是她唯一的作为,不顾一切的企图造就全人类。后人说,女娲亲自捏的泥人是富贵之人,而甩在地上的泥浆成了贫贱之人。女娲造就了贫富人群,远古时代就有贫富差距了。

在这里,又讲了“女娲补天”起因。交战双方都是女娲的子孙:共工(水神)与祝融(火神)。结果共工战败。恼怒的共工撞倒了原本是擎天柱的“不周”山。天崩地裂,水深火热。已经闲下来的女娲再次出山。用五色石补天上的漏洞,又砍断大鳖的四条腿作为柱子,把即将塌下来的天穹重新支撑起来,让世界恢复正常。

在本节即将结束时,易中天教授提到“盘古”和“混沌”。

“世界是谁创造的?谁才是终极创造者?抱歉,无可奉告,我们没有创世神。盘古,只是分开了原本就有的天地;混沌,则连自己都是被开窍的。他们都不是创造者。按照中国哲学,创造者是《老子》的道,或者《周易》的易。道,倒是跟上帝一样无象无形,但可惜没有动手,也不是神。易,就更没有神性和神格。”

“没有终极创造者,或终极创造者没有神性和神格,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它对于我们民族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成败得失,无疑是只能从长计议的话题。”

总之,上帝创造了一切是西方人的观点。西方人信奉上帝。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是远古时代的传说,中国人不信上帝、不信神。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篇8

从网上书店购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六卷,加上总序,共七卷,才100元多点,不贵。分别是《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第一卷——祖先》、《第二卷——国家》、《第三卷——奠基者》、《第四卷——刺客与情人》,后更名为<青春志>、《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第六卷——百家争鸣》。

总序,应该说是不错的,把中华文明与伊斯兰和西方现代文明这三大文明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中华文明的位置,坚定了中华文明的信心,建立了中华文明的自信。

第一卷,祖先,应该说他有所创新,也比较大胆。他把《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与中国的女娲补天的传说结合起来一起讨论,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比较,开阔了视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伊甸园的故事》等神话传说,说来说去谁都没有确凿的事实和证据,最终还是神话故事。当然,他从甲骨文中找到一些有力的文字方面的佐证,也不失为好的有力的证据。

第二卷,国家,本卷的逻辑是清晰的,思路是开阔的。由分封到封建再到国家,层层推进,历史演变,由奴隶社会演变发展到封建社会。

第三卷,奠基者,主要是讲周朝,作者对周朝情有独衷,花的笔墨较多,赞扬有余,认为该朝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第四卷,剌客与情人,后更名<青春志>,可能<刺客与情人>这名太过了,后来才另起一名。该册尚未读完,所以暂时不谈。

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描述的思路比较清楚,各个时期,各个小国,都有比较祥细的资料,用几<青春志><青春志><刺客与情人>个主要人物把整个混战的年代交代的比较清楚。重点突出,主题分明。

第六卷,百家争鸣,是讲儒、释、道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和观点,非常值得一读。确实如作者所说,一般人是不清楚全部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可能大多数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作者确实是有备而来,深入剖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值得反复阅读,受益将不尽。

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花了相当的篇幅将原文出处进行了注释,并在每一册的后面进行了说明,避免了不少杂音和噪声,自六卷本发行以来,至少目前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不像他当年在《百家讲坛》时那样,挑毛病的人一大堆,这一次那些大家们,好像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无话可说了。

★其他类似内容

1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参考7篇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参考7篇

本文精选了7篇关于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稿,旨在通过这些演讲稿的分享,回顾历史,激发爱国情感,并启发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查看剩余 72%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参考7篇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5篇》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文章集合。通过对该法律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分享,我...

查看剩余 8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5篇

3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通用6篇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通用6篇

这是一篇关于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的演讲稿集合,旨在回顾历史中的国家屈辱,并呼吁我们珍惜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华的使命。这六篇演...

查看剩余 74%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通用6篇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7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7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7篇》 义务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法律基石,为确保每个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发挥着重...

查看剩余 7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7篇

5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7篇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7篇

本文为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系列的第一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本重要的教材。通过七篇教案,我们将...

查看剩余 71%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