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篇(1. 长安三万里:五篇精彩观后感 2. 影评专栏:深度解读《长安三万里》 3. 情感共鸣:五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4. 醉心长安:五篇打动心灵的电影评论 5. 电影之美:五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篇 -----------------------------------------------------------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巨制,以其震撼的场面和感人至深的情节,深受观众喜爱。在这系列观后感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影片的情感共鸣、人物塑造、历史还原等方面,为您呈现一幅饱满而深刻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画卷。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1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大唐为历史背景,用四十八首经典诗词串联起了大唐诗人的群像,生动形象地向观众展现出来了诗意大唐的画卷。
影片以高适的视角切入,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数年之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随军的监军回忆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以及那段动荡的历史背景。“长安”是大唐都城,在李白的诗句之中,他从不吝啬于夸赞长安的秀丽美景,他用他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市区的繁忙与热闹,在他的《梦游天老吟留别》中更是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绘出了长安的热闹喧哗之景,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其实一直在向观众传达的是,长安不仅是大唐都城,更是大唐诗人们理想的归宿,而片名中的“三万里”则是他们抵达理想的距离,他们用诗歌表达对长安的思念和无限热爱。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曾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不到长安的李白十分忧愁,他忧愁的何止是看不见长安,而是在这浮沉的官场之中,他看不清自己的.未来,无法得到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又从安史之乱中艰难站起,李白、杜甫、高适的人生也如同着王朝的命运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艰难浮沉。影片前半部分是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的极尽繁华的盛世大唐,还如同李白的轨迹人生一样,盛世大唐开始凋零,影片后半段则展现出前途窘困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将全片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到了无限的悲凉。
影片之中的李白、高适,他们各有特点,各有各的脾性,正如同芸芸众生中的我们一般,在自己岗位中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我的不可替代性。工作之中,我们各自散发着自己的光芒,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展现着独属着我们的光彩,即使我们普通,但是我们从未曾懈怠,每一次的上岗,我们都精神饱满,为过往司乘提供最佳服务,也愿未来的我们距我们的“长安”不再相距遥遥“三万里”。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2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我读到这些快炙人口的诗句时,不禁对这些唐代诗人产生无限的敬佩。于是,我和爸爸走进了电影院,观看《长安三万里》。
这个故事是由高适的记忆讲述而来的。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其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年轻时家道中落,二十岁的他,便远离家乡,闯荡京城。彼时就已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诗句。
而在去长安的.路上,他与才华横溢,兴趣相投的李白相遇,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们不久后就离别了,因为高适要去长安,而李白要去扬州,他们还约定一年后在扬州再见。高适在长安想投奔权贵,却屡次碰壁,流离失所。于是高适写下“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怀才不遇的他来到扬州,李白带他认识了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张旭等一众才子名士......他们都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李白终于厌倦了这种生活,踏上寻仙问道之路。
高适转身跃马而上,奔向塞北,准备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经过几年艰苦的戍边生活后,他也终于明白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带着遗憾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旧时宋城商丘,在此继续勤学苦练,等待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经过二十余载,高适经人推荐入仕,任封丘县尉。而他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了掌书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高适奋力杀出重围,一路往西,追随西逃的唐玄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高适不远万里来寻,使唐玄宗十分感动,即提拔他为谏议大夫,随驾同往成都。从此高适仕途一路亨通,十年十升,节节向上。最后,他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了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纵观高适的一生,从一介布衣书生到拜相封侯,他是大唐诗人中的唯一一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纵然暂时的落魄,也要保持初心,勇于挑战坎坷的命运,做一个自信、积极进取的人。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3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对高适的了解很少,对李白的了解比较多,总觉得他是一个肆意洒脱的诗仙,李白的《将进酒》我最喜欢,今天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感触很多,唐朝的这些诗人疯狂饮酒他们郁郁不得志而郁郁寡欢,我想他们真的是爱喝酒吗?只能说他们在借酒消愁,让我感觉他们喝酒中带有一丝凄凉,长安真的'富贵迷人眼。
李白肆意洒脱,高适和他性格恰恰相反。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天下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今天让我对高适有了不同的见解。唐朝的伟大诗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才华不比诗人的我。
今天的电影时间真的很长,我却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无论如何都抵不过那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4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
电影里有李白、高适、玉真公主、杜甫……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为战争陷入了混乱的故事。之后,高适与程公公回忆起李白与他的往事,也展示出了他与李白的深厚友谊。
让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高适与李白初遇。高适正在去长安的路上,李白却说高适偷他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高适和那个小偷戴的'是一样的帽子,李白误会了高适。李白发现高适身手不错,想让高适教他武术。之后,他们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真是不打不相识。他们一起喝酒、一起作诗、一起谈人生大事……
如果有高适一样的朋友,那该多么幸福。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篇5
因为我和著名诗人杜甫一样,是“谪仙人”李白的“小迷弟”,所以一放暑假,我就迫不及待的请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新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是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讲述了李白和高适相识成为朋友的经过,他们各自为理想而努力,高适英勇杀敌、报效祖国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和高适镇守潼关,面对众多凶恶反贼,他们手下部将大部分都去投奔安禄山,但他们两个宁死不屈,在突围敌军包围圈的时候,哥舒翰的战马中箭,导致被擒,哥舒翰高声让高适快跑,回长安报信,自己则宁死不降。“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我被他们威武不能屈、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
我最喜欢的诗人李白,由于是富商出身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请求高门举荐又被拒绝,他的才华没有用武之地。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写出了《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名句。老年李白支持永王夺权失败,还进了监狱,后来大赦天下才保住性命,但他还是吟出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喜欢李白的文采和他追求理想、乐观的性格,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就像一座座高山,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克服困难就能翻过一重重山。
看完电影,李白的文采、高适的勇猛、大唐的盛世,深深感染了我,我对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更感兴趣了,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